中国青年报:疑惑的北京双年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9日17:04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晋永权 正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从各方面都透露出政府引领文化发展的决心。主展场选择在艺术的官方殿堂———新装修的国家美术馆,与更能显示近年来中国人诉求与梦想的新景观———中华世纪坛,多少有了些象征意味。这也是国内外名为“双年展”的展览,第一次在一个国家的首都举办。 “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这一主题,乍听起来颇具学术性,有一些与国际接轨的味道,但同时又让人对这种决心表示担心与怀疑。有着多重语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又易产生误读的概念,会不会让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及观众陷入到语词的丛林中而迷失自己呢?当观众在齐白石作品下讨论卖价时,当国外作品展厅内观众抛开墙上的展品围堵一位身着旗袍的男性行为艺术家时,当更多的观众期待看到复合媒材所演绎的现代视觉形象,却只能对眼前的绘画与雕塑这些传统形式的作品叹气时,不知现实又在多大程度上印证或瓦解了上述主题。而本次展览,主办者期待的“东方特色中国特色”,如果不是靠挂在那里的中国传统画来体现的话,也多少有些一厢情愿了。 主办者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了自己的身份与背景,及强势媒体的支持。但同时也不忘区分出自己与国外双年展的“同”及与国内类似展览的“不同”来: 这是由权威机构主办的一个大型的国际性展览。这与有些国际著名双年展一样,代表和标志着国家当代文化艺术的形象。这是与其他城市举办的双年展、三年展都是由地方或者民间、私人组织投资的运行操作形式的最大区别。” 这种定位与表述值得玩味。西方一些著名双年展的确代表了其“国家当代文化艺术的形象”,那么有什么样的证据支撑首届北京双年展就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当代文化艺术的形象”呢?另外,似乎没有必要事先就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已经举办的上海双年展及个人筹划中的双旗镇双年展,就不能搞出个国家形象来?真正能够决定展览水平的,是那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又能洞察艺术发展趋势,且有独立精神及整合能力的策展人。策展人愿望的实现,还要依赖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如官方或私人或基金会的经济支持及宽容度、公众的艺术认知水平等。国外几大著名的双年展,如卡塞尔文献展、圣保罗双年展等,以其开放的态度,引导艺术潮流的声望和学术水准,独立的思想,及时间检验,所展示的已不只是“国家当代文化艺术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世界当代文化艺术的形象。这种形象是公众赋予的,也是时间赋予的。 已经成型的双年展模式,大都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她们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就是尊重独立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品格。惟其如此,才能立世。 主办者一再昭示自己的责任:“中国既是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当代的文化艺术要得到更大的发展,要融入世界发展的行列,也要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这些话听起来铿锵有力,但逻辑上却有问题。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似乎并不同步,这是艺术史上早以明辨的事实。对于“繁荣文化”这样的事情,政府当然可以有所为,但以为引进多少艺术品,尔后又走出去多少艺术品,这就是艺术繁荣,那恐怕有些荒诞了。 首届北京双年展对操作者中国美协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这与他们以往所举办的展览有很大不同。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参展的作品是通过自下而上层层选拔出来的,“好作品”的出现可以说是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近年来,这种展评体制本身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独立策展人出现以后,一些与国际潮流真正接轨的高水平展览更是经常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北京双年展是中国美协自上而下改良与引进的产物。按照一位总策划的说法,“这次是要真正按照国际双年展的规则和模式操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