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正视流浪乞讨群体的政府理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0日17:47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杨耕身 针对目前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增多问题,民政部新闻发言人窦玉沛近日表示,没有及时得到救助信息或者找不到救助站,是造成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增多的主要原因。民政部门正采取各种配套措施积极应对。民政部将加强救助方面的宣传力度,在一些重要地段设置一些标识牌进行指示;同时探索一些引导护送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据10月8日中新 不论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增多,还是政府有关部门如何应对等问题,都值得关注。但是,真正让人感慨良多的,却是“得不到及时救助是街头乞讨者增多的主因”这句话。这句出自政府部门之口的话,是一种客观的判断与交待,但更是一种正面的勘误和澄清。它表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增多,既不是《收容遣送制度》废止带来的“不良后果”,也不是源于流浪乞讨群体蓄意“恶心”社会。 一直以来,总有一些人将流浪乞讨者增多归咎于收容制度的废止。如广州曾有媒体报道,由于取消了收容站,一些公共场合衣衫褴褛、流落街头者明显增多,一些犯罪行为越发肆无忌惮。而且一时之间,持这种论调的人也还不少。而在另一部分人眼中,流浪乞讨者增多则是因为很多人将乞讨当成了一种“致富之道”。如上海某报报道称,一些乞丐每天的乞讨所得高可达200元,低也可达数十元。言下之意,如此“高薪”,他们才不愿意去接受救助呢。这两种看法,也很难说在一些城市的管理者中没有。 收容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造成的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严重漠视和侵犯,已不容置辩。在这种前提下,非但不是积极地采取人性化的应对措施,反而为收容制度招起魂来,这至少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管理思路。另外,就算真有一些人以流浪乞讨为一种致富手段,但这毕竟是以牺牲尊严为代价的。那些肢体残障、丧失劳动能力者,还有由于经济窘境而被迫流浪街头的人,难道真的愿意卑躬曲膝、低声下气地乞食街头,不仅让人“掩鼻而过”,而且成为城市的污点吗? 因此,民政部提出“得不到及时救助是街头乞讨者增多的主因”,正是对这一群体的错误认识的矫正。它首先显示的是政府部门对于日渐增多的流浪乞讨人群的正视,而不论是归咎于收容废止还是其它原因,都是一种不肯正视的态度。正视,是既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也不先入为主地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这种正视,是一个国家对公民应有的理性,更是一个政府对于公民权利应有的尊重。在这种前提下,它才是政府敢于问责于己、勇于承担责任的具体体现。政府将街头乞讨者增多的主因归咎于他们没有得到及时救助,正是对于自身工作的一种反思,也是解决问题所选择的一个最基本的切入点。如果没有这一点,有效或人性化的管理就无从谈起。 能否矫正一些错误甚至罪恶的观念,政府的态度至关重要。一个政府应当以平等的视角来看待包括所有阶层的人群,这是政府得以获得公信力及合法性的前提,也是政府能够真正成为责任政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认为,在一个社会出现贫富差距等诸多不平等的时候,政府更应从制度的安排、政策的调控方面,尽可能地照顾关爱那些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这是解决流浪乞讨人员增多的最根本的一个方面。当然,具体到流浪乞讨群体,其中的问题并不简单,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最起码,政府在公民权利及自身责任方面,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