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币厂的将军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3日00:58 天津青年报 | |
本版关于天津造币总厂的两篇报道见报后,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一位名为廖小雄的读者打入热线28202653告诉记者,在造币总厂中曾经住过四位将军,他们所居住的那栋二层小楼,被称作“将军楼”。 四位少将 “在造币总厂里,有三座二层的筒子楼,其中一座就是‘将军楼’。”54岁的廖小雄自幼就随父母住在造币总厂,对这里的事简直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造币总厂的前院有一个能容纳1000多人的大礼堂,无数的国内外知名乐团曾经在这里演出过。 小楼有将军入住是在解放后,1949年,天津造币总厂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速成中学,很多军人都在此进修,其中也包括了将军学员。“将军们都住在同一个楼里,这座楼最初被称为‘将军学员楼’,自1958年之后,造币总厂成为军区家属院,这个楼里才固定住下了四位将军,分别是李致远少将、方国华少将、卢克少将、白致文少将。“当时造币总厂中入住的军人,除了勤务兵之外,级别最低的得是中校。我是1958年的时候跟着母亲来天津和父亲住在一起的,当时部队里把造币总厂的房子分给军人们住,四位将军就住在筒子楼里,一家6间房,每间12平方米,用的是公厕公厨。”据廖小雄介绍,当时分房标准是:师级干部分平房5间,团级干部分平房3间。 亲如一家 在廖小雄的眼中,那是个朴实的年代,整个军区大院简直就是亲如一家。“每天早上一吹起床号,所有的军人家属,无论是将军夫人还是勤务兵的妻子,都自动出来给院子打扫卫生。”廖小雄说,大院里可以算得上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小的时候,根本不懂什么叫锁门,通常扔下空无一人的家就和小伙伴们跑出去玩了,疯了个灰头土脸再回来,随便就跑到哪家叔叔伯伯的家中蹭吃蹭喝。” 和廖家住在同一个四合套里的,有一位大校爷爷,他家是五间北房。廖小雄记得,大校爷爷由于身体不好,并不上班,一到冬天,便自动地负责起四合套中四家人的看炉子工作。“连我父亲都得叫他一声首长,每到晚上我们的家长快下班的时候,他就把炉子都捅开,一家做上一壶水,等各家人一回来,那壶水一准儿开始冒汽儿,开了。” 艰难时期 在困难时期,军人和家属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当时是将军吃小灶、校官吃中灶、士兵吃大灶,而他们的家属都是吃定量。”廖小雄说,无论将军的子女还是士兵的子女,放了学都跑到外面去拣白菜叶、拾煤渣……一样吃豆腐渣、吃糠、吃酒糟。 “每到星期日的时候,父亲会偷偷地把他的饭从食堂里带出来,因为只有那一天管得才不太严,一家五口才算吃上一顿相对好一些的饭菜。” 而不管是艰难的日子还是美好的时光,都在廖小雄的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造币总厂真实地记录下了他童年的生活,至今,廖小雄还要每年回去一次,看看老房子,想想老故事。本报记者沈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