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上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3日23:23 华夏时报 | |
太阳星城爱心之旅作家刘功业 路和桥的上海 我们是沿着沪宁高速公路从南京一路奔驰到上海的。田野里,逐渐不见了那些飞檐斜顶的二层村舍,楼房在视野里渐渐的高大。先是传说中的昆山鲜活地撞过来,那个依托了大 上海品楼 上海的那些桥和路够高的了,够神的了,可是还是赶不上那些摩天大厦生长的速度。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路和桥,逐渐成了漂浮在摩天高楼腰间的彩云般的飘带。建筑是城市的表情。在十里洋场上长大的上海人,常常会像外地人在黄浦江边看东方明珠电视塔那样仰头看天地说:我们已经有了2800座28层以上的高楼,还要建2800座更高的楼。但是,却不愿像人也同时介绍这样一个数字:根据国家权威部门的监测,上海城区的土地沉降速度,已经达到一年一毫米以上,并且正在加快。我忽然理解为什么上海的许多高楼大厦会拼命向地下发展空间了。两、三层已是落伍,三、五层也属平常,七、八层的已经出现,十层以上甚至更多的已有设计。从只是做地下的管网设备,到地下车库,到地下相连相通的商业城,到地下写字楼。上海人的欲望既能上天,也想入地。因为按照上海这样的沉降速度计算,用不了多少年,在地下办公也许成为上海将来的现实,所以,现在的预演和逐渐习惯也许是相当必要的。这大概不是调侃。走在上海,常常会有高楼比人还要拥挤的印象时不时地生发出来。1700万人口的大上海,被撒在那些楼宇的森林里消失了,人,竟也显得很稀少。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被摩天大厦挤得有些歪歪扭扭、摇摇晃晃、不伦不类、在金钱的漩涡里挣扎着的大都市。有生命的人,活动的车,在那些高楼大厦的缝隙里打拼着,竞争着,乐此不疲,竭尽心力,都不过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国际大都会里的经济动物乃至怪物了。在上海,最赚钱的行业是房地产开发。第一境界,是最体现神话般的赚钱效应的炒地,在成就了几多官员也炒翻了几多官员,成就了几多亿万富翁也沉没了几多亿万富翁以后,已是真正的拔地而起,扶摇云天。现在的中国的、香港的、台湾的、乃至英国美国法国的房产开发商拿到的开发用地,都是几经转手的价格了。第二境界是炒楼。先是炒楼花,进而发展到炒现楼。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英雄传奇:谁谁谁买了哪块农村的地,列入了城市改造发展规划,一下子就赚了多少多少万。谁谁谁因为认识哪个规划部门的官员,光收老地段的旧房子拿动迁补偿就如何如何成了亿万富翁。谁谁谁门清路顺,用银行贷款空手套白狼,把一座砸在开发商手里卖不动的大楼全部吃下,重新包装,两年以后重新开盘,价格一下子就翻了一倍还要多,云云。还有一种赚钱新境界,甚至超过了所有,这就是设计。上海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改造,吸引了诸多的国际一流的设计大师云集于此,在这个国际大赛场上争相比武,献才献智献艺。上海的现代标志性建筑也"乱花渐欲迷人眼"、"各领风骚不几年"了。像与阴柔的黄浦江相对的阳气十足的金茂大厦,像多脚圆锥般直触苍天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像延安高架路南面的中间大面镂空的风水楼,像河南中路上的如盛开莲花般的威斯汀大酒店,像淮海路1555号的上海图书馆新厦..….。曾经是冒险家乐园的旧上海的标志,上海大世界和海关大钟已经和上海老街一样变成了精致的历史建筑小品。浦东南路上纷纷崛起的银行大厦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一条新的银行大道,更是争走了老外滩的风光。.国人眼里,上海的地价奇高。地价融入造价,造价反映到房价,炒价影响到市价。上海市的商品房价格早已经是让上海人雾里看花、云里看月一般,看不清爽了。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000多元到3000元,到千禧之年时的4000多元,到现在的7000多元,8000多元,这是经过调查得出的阿拉上海人不同年代买楼的心里价位。他们的购房热情和心理价位虽然也在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增长而增长,却显然没有与房价的提升速度同步。尽管,70、80平米的小套已经落伍,少人问津。尽管自住一套、出租一套已经成为时尚,但是把手里的钱攥出水来,要再等一等,再看一看,想待房价回落一些再买的购房客大有人在,而且越来越多。有些精明的,会算计和对比房价市场和租赁市场的价格差,价差越来越小,买楼租楼养楼的诱惑力也就越低。高端房涨不动了要落一落的了,低端房买的人多要涨一涨的了,阿拉上海人精明得很,不想在这个夹缝里给别人当赚钱的接力棒。但是,随着上海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上海房产市场上的购房主体早已外移。南京人、温州人、北京人、香港人、台湾人,都不乏在上海的土地上一掷亿万金者。国际上的大商人、大公司的实力买家会用另一种眼光看上海的房价,比纽约低了多少,比巴黎低了多少,比东京低了多少,所以,越是像黄埔的太阳都市花园和世福会、长宁的华丽家族和畅园、虹口的临潼园和国际名佳城、普陀的大众河滨,每平米都在1万元以上到2万多元的高价精品,乃至滨江大道上的3万多元的世茂锦江花园的精品住宅,越是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市郊像青浦和九溪十八岛一带的高档别墅区,却不仅仅是黄发碧眼的外国淘金客的乐园。与国内的成功人士相比,这些在经济开发区里拼命挣钱的专家,更像是到中国来的打工者了。因为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又靠近淀山湖风景旅游度假区,自然天成的秀丽风光和设计上乘、造型各异的建筑群相辅相成,成为大上海向外拓展的独特景观和诠释新世纪海派文化的新村落了。买那里的楼盘,似乎需要考虑的,更多的是身份和地位,并不仅仅是金钱的因素了。所以,目前来看,上海的房价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里还是会只升不落的。在股市低迷、几年来一路狂跌不止,又缺乏其他的有效投资渠道,储蓄利息几可忽略不计的时候,不仅仅是上海人,像城市选美那样,像选一个可心可意的恋人情人爱人一样,在上海买进一所乃至几所好房子,升值预期还是能够满足的。 晾衣架和里弄情结 成都的巷子,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其实是同义词。我把它们都称之为神秘的人文符号。将来,也许过去多少年,也能像陕西的兰田文化,像甘肃河西走廊里的大黑山文化,像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但是,现在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它们不仅是人居环境的形式,而且逐渐成为一种当地文化的载体,影响着居住在这里的人的群体性格和个性发展,进而表现出一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像北京的胡同纷纷在消失,不断激起人们痛心疾首的惋惜和怀念一样,上海的里弄也在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成为稀罕的文化遗存。但是,随着动迁的鞭炮和拆楼机的轰鸣,形式上在消失的里弄却留下了更为长久的生命。至少在语言和文字上是如此。这是我在上海的几天里,日日走过的地方。一片叫悉尼阳光的很洋味的楼区,十数幢高楼林立,每一栋楼下的门牌,却写着临沂北路211弄18号楼或着别的什么数字。在上海,会很容易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其实这里的数字已经不重要。我看重的是它的象征意义。幸亏是实地看到,假如是写在信上纸上,很可能会意味着是哪一条窄窄长长的里弄呢。由此,想到上海人常常不自觉地就流露出来的一种根深蒂固、表现广泛的里弄情结。在上海,只要你抬眼看去,再高尚的公寓住宅,只要有本地人居住,就少不了万国旗一般的晾衣杆探出窗外,在风中招摇不已。住弄堂时只是用竹竿,一探可以探到对面的人家,一杆衣物,一杆风情,邻里关系的亲疏远近,微妙细腻,常在这一探一伸中表露。帘中佳人,藉此成就一段姻缘的也属常见。拆了几百年几十年的旧房旧楼,搬进了高尚社区,住上了高档楼盘,可是这种里弄情结却很难一下子丢掉,让上海人也随着高尚起来。家家户户,或自造或现买,把窗外的美丽风景先打造成自家的花花绿绿的晾衣间是上海男人和上海女人必不可少的劳作。在这个问题上,往往能夫妻同心,全家协力。竹的,铁的,钢的,甚至是不锈钢的。一米、两米、甚至三米,反正探出的越长越好,越远越好。大被子、小褥子、大外衣、小内衣、乃至少女最隐秘的小衣服、小用品,都可以光明正大地招摇着行走的目光,享受着无论风里云里,还是阳光里的爱抚。享受阳光的醇香。这永远是一种最强大的诱惑。这是一种在潮湿的气候里很难忘却的情感。这是一种和上海人日积月累的旧古董一样年代久远的风俗习惯。这常常让年轻的知识一代汗颜,也让国内国际的游人客商感到不可思议。真怕那些形状各异、功能相同的晾衣架子会从空中坠落下来。这也是上海。再简陋的商务公寓和写字楼,也会支着几只可以接受国际卫星信号的锅状天线。能把上海立刻和遥远的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跳动在一起。再偏远、落后的小区,邮电、通信、宽带网也是必不可少的居家选择。这就是处于国际前沿的上海,这就是努力打造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这就是日益国际化的上海。上海的男人和上海的女人就在这样的里弄和这样的晾衣架上长大和繁衍。让上海也常常显得感情丰富、表情复杂。上海的男人一旦结了婚,往往多是持家男人。但是当家却多不主事,顾家而不顾权,只拿房门钥匙却不拿钱柜的钥匙。他们也研究房产、地价和股票投资,但是有了大事需要决策,还是习惯听女人的。他们勤快,善良,谨慎,会算计,乐于斤斤计较。在菜市场里,他们会和小商小贩为几角几分的零头争来争去,叫做争厘头。在彩票站,常会看到戴了围裙、满手油渍的上海男人眼睛瞪得大大的,拿一支圆珠笔在彩经预测图上写写画画。上海男人在办公室里,也会和同事谈些零零碎碎的大事小事。为人处世,朋友之间,会有些小里小气。和上海男人喝酒,总有放不开手脚、敞不开心胸的感觉。这特别让习惯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放惯了、敞亮惯了、也义气惯了的北方客撇嘴憋气。曾有朋友这样说,"上海男人,只有在厨房里才会找得到成就感。"上海的女人只要年轻,往往都是职场的女人、社会的女人、国际的女人。所以,走在上海的大街上,很难看到漂亮的上海女人。年轻的上海女人,热情奔放,富于想象和创造。她们不是在各种各样的学校里读书深造,就是忙碌在那些摩天大楼里,灵动飞扬,眼睛向外,在那些外国公司里工作,也为自己设计向外发展的未来。上海的女人,很注意保持自己的公众形象。除了打的,就是自己开车或者坐自己老板的车,她们很少去挤公共汽车,即使去挤,也会认认真真地排队。她们也喜欢偶尔去逛逛徐家汇、南京路、淮海路,喜欢在那些让外地女子以到这里逛一次作为一生浪漫理想的名店里消磨时光,摸摸那些来自巴黎的时尚名贵的衣服,试试那些动辄千元、万元的出自意大利名店手工制作的鞋子。现在,她们早已对来自香港的商品已经失去了热情。她们也去香港购物,但是却不是买香港货,而是为了在那里能买到国际市场上流行的或者海为流行的名牌。除了情人送,老板送,她们并不真的去买那些喜欢的高档时装和鞋子。当然,假如有要紧的应酬,她们花钱也绝不迟疑。她们也会讨价还价,却只是一种消遣和乐趣,而绝不会成为她们拒绝付钱的理由。这一点,使上海的男人们永远惭愧。上海的女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引领中国的时尚。无论是服装,是穿着,是那走路的婷婷步态。上海的女人是永远的专家,无论是护肤品、减肥药,还是哪一家美容店的服务好坏。上海的女人就像是那些洋味十足的大楼角落里被玻璃罩起来的苏州园林小品和山水盆景,精雕细刻,精心养护,把最名贵的化妆品用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却总是感到不如本色的苏绣,不如原装的山水,也总是和其他地方的女人一样,终于留不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天然秀美。和上海的男人和女人打交道,热情里会有些陌生的甜腻,像在上海菜馆里吃本帮菜,虽然是特级大厨的手艺,精致、周到,仍感到甜咸难以适度。上海的男人和女人,现在最时髦的是动辄就讲规则,就讲国际化,就讲些流利或者不流利的外语,就讲最近又去了欧州、美州的哪些国家,那里如何如何先进,中国如何如何落后。上海又申办了几个国际会议。最好是能引用几句哪个国家的几句名人名言,无论是侦听来的还是在报纸上看来的,大学课堂上听公费读MBA时从老师那里趸来的。无论是面对来自国外的投资客商,还是面对的只是来自三北省份的官方朋友、私人亲戚,他们都喜欢以国际化自居,而且越是面对崇拜者、越能找到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他们很忌讳本土化,忌讳讲自己在里弄里长大、在街道和工厂里谋生活的过去。他们愿意说自己是上海人,却不愿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这个飞速向国际化接轨的城市里,许多遇到的上海人,其实也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了。而且,假以时日,原来本土意义上的上海人,也确实会越来越稀少。 2003年10月12日星期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