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次道德现象的出现也是社会的进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0日13:07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李坚 近期读到两则新闻,一是西安一女子不堪侮辱跳进护城河,两劫匪跳河相救,事后劫匪还大声“教训”被害人说:“我们只是抢钱,不要命的!”(10月10日《华商报》)。一是在北京打工的湖北姑娘袁莉上班时被小偷偷走了包,里面除了400多元现金外,还有身份证、身份证复印件、客户和自己的名片。过了几天,被偷走的身份证竟意外地从湖北寄了回来。 抢劫是违法和不道德的,而救人又是道德的;偷别人的皮包是违法和不道德的,但还回证件又是道德的,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次道德”。 所谓次道德(又称亚道德),通俗地说就是“盗亦有道”,指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过程中遵守“行业道德”,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次道德”的提出曾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上述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社会公德和有关法律,应给予坚决打击;而向违法者提倡次道德,就等于承认或默认违法行为的合理性,会助长歪风邪气,甚至是怂恿犯罪。 今年3月份,全国政协委员陈凌孚上交的提案中,提出对卖淫嫖娼行为中使用安全套者减轻处罚,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便属此例。 其实,次道德现象的出现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在违法行为不可能完全杜绝的情况下,次道德现象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了,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减小了对社会的危害性。人类社会历史上,法律、道德的发展趋势是把越来越多原来被人们忽略的东西纳入视野,给人的身体和心灵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所以,次道德现象的出现,并不会造成原本道德观的没落或者崩溃。 反之,次道德的丧失则会使一些违法分子更加丧心病狂。对次道德的不宽容,可能会使违法者一旦选择了违法道路就别无选择,抢钱是犯罪,杀人也犯罪;杀一个人是死罪,杀两个人也是死罪。结果使特定的犯罪人群更加穷凶极恶,社会也会为此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提倡次道德不是纵容犯罪,也不会影响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打击。相反,承认次道德在“规范”特定人群行为中的价值,并以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加以倡导,可以把违法犯罪者对社会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更利于社会安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