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筑路――青藏铁路建设记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1日02:59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叶研 海忆水 孙亚明 9月上青藏,在山下把矿泉水的空瓶捏瘪了拧上盖儿,到了唐古拉山口,瘪了的空瓶会胀得实实的。山口海拔高、气压低,大气稀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然而,世界最高的火车站———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车站的地基,已经平平展展地铺开了。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其中960公里路段平均海拔4438米。这里白云低掠,是人类离天最近的铁路工程。 2001年7月1日那天,上级在格尔木为参建青藏铁路的数十支青年突击队举行授旗仪式。刚巧在接旗的时候狂风骤起,估计8级以上的大风吹断了青年突击队大旗的旗杆。狂风中,11名青年壮士换上钢管,擎起11面大旗,引导全体青年突击队员挺进高原。今天,数百面青年突击队的旗帜飘扬在青藏铁路全线,以青年为主体的建设大军共完成铺轨325公里、土方施工6041万立方米、桥梁224370延长米、涵洞26870横延米、隧道施工8329成洞米。 科学与机械 两年前登上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已经基本适应了高寒缺氧,但仍愿意调侃地描述:内地带来的牙膏一开盖儿就往外蹿。打火机下了岗,因为氧气不够打不着。汽车缺氧也不工作,把氧气罐凑到进气管才能发动起来。人就更敏感了———翻过昆仑山,进了鬼门关;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 为适应高原施工的特殊需要,青藏铁路建设尽最大可能采用机械化施工,各工程局都分别花费上亿元购置和租赁大量先进的铁路工程机械。中铁1局的架桥机、铺轨机等各种大型机械,以及23台内燃机车在进行高原适应性改造后投入施工,创造了铺轨3.5公里/天、架桥8.5孔/天的纪录,这种速度即使过去在平原也没有达到过。中铁14局在三岔河特大桥钻孔桩时,因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丰富,极易出现缩孔、塌孔,而且低温时泥浆不循环,无法钻进。青年突击队经过研究比较,向局指挥部提出使用德国先进的旋挖钻机进行桥桩基础施工。因此提高效率20倍,同时极大地减少了泥浆对环境的影响。没多久,使用钻机的其他各局都纷纷采用了旋挖钻机。在风火山隧道施工的中铁20局花1.7亿元购置了15台德国旋挖钻机等320多台(套)高原大型施工机械,中铁12局斥资两亿元租赁、购置了48台旋挖钻机、800多辆大型机械车辆。 强大的施工机械和现代技术装备推动铁路一截截延伸。从格尔木的南山口到拉萨1110公里33个标段,施工人员维持在4万人左右。昔日大型工程必然出现的人头攒动、人海如潮的景观,如今在青藏铁路现场很难见到了。 向科学技术要效率,向科学技术要质量。各局各段青年突击队广泛组织了技术攻关小组,每一条隧道、每一座桥梁都以科学创新精神开道。担任三岔河特大桥施工的中铁14局青年突击队,不仅完成了在超低温条件下混凝土灌注,填补了世界高寒铁路史的技术空白,而且创造性地采用蒸汽养生法保证了混凝土桥墩的质量。在世界第一长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工人们最初背着氧气瓶打钻;混凝土喷锚喷不上去,中铁20局35岁的技改部长王永义带人攻关,解决了低温混凝土喷射的技术难题。在滴水成冰的季节,隧道口边的混凝土拌合站用十几米高的保温大棚遮盖起来。砂石料用地炉炒热,加热水搅拌,然后用保温车送进隧道。从望昆到昆仑山进口几公里长的输水管道,用电热毯和保温材料包裹,保证了混凝土搅拌质量。世界第一高隧道———风火山隧道的冻土层厚达150米。施工中产生热融,冰块和富冰冻土纷纷垮塌。青年突击队研制出特大型制冷机控制洞温,采取“超强支护,快速喷射,花拱架支护,快速支模初衬”的技术措施扫清了灾害性地质的障碍。诸如此类的技术创新和实用措施,在青藏铁路工地数不胜数。 对冻土地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碎石护路、通风路基、热棒导温、衬垫隔温等措施避免对冻土的扰动。各标段对民工严格培训,让他们掌握冻土施工的工艺技术。有些地段索性架起桥梁“以桥代路”。即使中国对冻土的认识不断深化,研究成果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即使在大量技术资料上进行了线路优化,即使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对冻土这一世界性工程难题仍保持审慎的科学精神,保持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态度。他多次强调要重视研究冻土问题的“未知”部分,并要求对沿线冻土工程采取补强措施。根据他的建议,对没有把握的冻土地段加大了以桥代路的里程,全线桥梁工程从77.15公里增加到156.7公里,其他涵改桥、扩孔、加强挡排水设施等补强措施51.82公里。 青年突击队的光荣 毕竟,青藏铁路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会出现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毕竟,机械不可能解决所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永远不可能完全排除风险,永远不能缺少拼搏精神。 青藏高原的冬季低温可达零下45摄氏度。工地炊事员拿鸡蛋在碗沿上磕,冻成冰砣的鸡蛋没破,碗却成两瓣了。中铁1局在昆仑山铺轨,铺轨的特点就是24小时不能停。工人乘大轿车接班,大雪封了路,过往车辆堵了4.5公里。班长梁勇红不愿耽误工时,带着一班40多人顶着噎人的强风,踏着没膝的雪,向工地走去。一路上冰雹打得安全帽噼啪作响,4.5公里,人们互相拖着拽着走了两个多小时。架桥机出现故障,青年突击队队长李文虎扒开积雪钻到车下修理,流到他手上的液压油瞬间凝固。两个小时修好设备,李文虎冻僵了爬不出来。工友们用力拽他,但是发现他的衣服已经冻在了铁轨上,最后大家竟是拽破了他的衣服,人才出来。去年12月8日,实测气温零下41摄氏度,风力810级。以往在平原施工6级风就停工,昆仑山口6级以上的风一年有160天,照平原的干法,高原铁路就没法干了。天冷,气压更低,工人们干着干着,就会因缺氧晕倒而滚下路基。医务人员24小时跟班,随时抢救治疗,铺轨却一刻不停。中铁5局昆仑山隧道挖掘班长边健不分白天黑夜地上工地,体重一下掉了十来斤。他说:“我父亲上世纪70年代参加了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的建设,那条件简直没法和现在比。我干的这一段,是在替父亲圆梦啊!” 气候多变的青藏高原上,横亘着作为中国大江大河源头的唐古拉山、昆仑山等雪山。夏季消融的雪水加上暴雨,经常造成来势凶猛的山洪。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工地上的青年人组成了一支支专项抢险突击队,如雪水河大桥沉井突击队、4号墩承台抢险突击队、通天河特大桥抗洪突击队、布曲河大桥抢险突击队等,与洪水抗争。 ———2001年9月21日,为了保住雪水河大桥3号墩基础模板不被上涨的洪水冲垮,突击队队长王鹰带领5名突击队员跳进冰冷的水中排水护模。 ———2002年6月28日,长江源头的通天河河水猛涨。突击队队长乔伟带领周忠、李山影、陈衡湘等队员跳进湍急的河水填筑防洪坝。经过3个小时的抢险,保住了通天河特大桥2号墩的正常施工。最后,队员们一个个嘴唇发青地爬出水面。乔伟两腿抽筋,步都迈不开了。 ———2002年7月7日,五道梁暴雨不断,百年不遇的洪水冲进曲北河,淹没了施工便道,向曲北大桥工地直泻而下。工地的8个泄洪管释放不了洪水压力,而3号桥墩正在灌注混凝土。眼看汹涌的洪水就要席卷人员和机械。队长陈述运从各个岗位上紧急抽出15名青年,其中7名青年运石料以便道为基础构筑防洪坝,8名青年抢运物资设备。突击队员韩国栋带人在齐腰的水里冲来冲去,往返抢运几十斤重的钢模板。刺骨的雪水冻得两腿失去知觉。而混凝土灌注是不能中断的———脚手架上的工人们面对眼皮底下的洪水,镇定操作;运输车、吊车按程序运转。 ———在三岔河特大桥工地,在布曲河大桥工地,在所有洪水迫近的危难时刻,只要听到一声“突击队员,跟我下!”的呐喊,就会有一批青年人跃入冰水。当看到有的队员被水冲出十几米远仍然坚持拼搏时,你会真正体会青藏铁路青年突击队的光荣。 质量至上 今年6月2日,兰州铁路局工程公司青藏铁路指挥部指挥长鲜国在唐(唐古拉山)南段24标段发现一座涵洞的边墙和八字墙有气泡,决定炸掉返工。赶来参加现场会“受教育”的指挥部人员、各部门主管经理和技术人员抱怨开了:“要是都这么炸,我们可就没法干了!”本来,木模贴PVC板在平原施工中是成熟的工艺,按质量标准,这涵洞在平原还能算个优质涵洞,大家心疼得不行。鲜国也心疼,躲开现场会远远地,让党工委副书记李荣和指挥爆破。这一来,甭讲大道理,到底什么叫“建设一流高原铁路”,什么叫“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人们就更明白了。后来的工程中,他们投资100多万元,全部采用特制整体大钢模。根据建筑物的形状大小,需要做多大钢模就做多大。中铁12局指挥长余绍水也干了这么一回。他发现清水河特大桥一处盖梁表层有微裂现象,虽不影响使用,仍命令炸掉重做。 青藏铁路总指挥部指挥长卢春房平时到工地看食堂、串宿舍和蔼可亲,然而一说到质量,他马上一脸肃然:“今年7月以来,我撤换了4名项目部经理。非得有铁心肠、铁手段、铁纪律、铁制度不行!头天发现问题,第二天就要看整改到位没有。不合格的必须返工,问题大的全线通报加经济处罚,再不行就撤换施工负责人。”总指挥部的监理部分为3组,分别住在风火山、沱沱河和安多,配备深层核子密度仪和探地雷达测试仪,天天拉网式检查。?淼馈⑶帕阂蟮谌?100%检测。耐久混凝土施工成立专门的中心实验室进行专项监理。质量总监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实行监督。工程没有铁科院的质量评估不能铺轨架梁。目前,青藏铁路分项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 今年7月,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青藏铁路现场办公,对工程质量进一步提出三个技术标准:“一是把全线旅客列车的旅行时间压缩到最短。二是全线设备实现免维修。三是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关于车速,挪威冻土段铁路设计速度为160公里/小时,开通后实际行车45公里/小时。青藏铁路要求冻土段车速100公里/小时,一般路段120公里/小时。 卢春房指着沙盘从容地对记者介绍说:今年,铺轨要通过风火山,到达江克栋;明年,越过通天河,铺到雁石坪;后年,翻过唐古拉山口。预计2007年通车,到2010年,客运量将达到286万人,其中夏季高峰达82万人。届时,开行的小编组、高密度旅游客车,将尽量在白天通过,让人们尽览青藏高原的壮丽风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