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不妨多些善意管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3日19:25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大林 无论“发展派”、“限制派”们怎样各执一辞、言之凿凿,中国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搞好交通管理,实现车与人、车与路、车与车、车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政府有关部门无法回避的考验。 近日两则消息表明,一些城市在破解这一难题时,正在致力于避免一味地强调严厉管理的单向思维方式,引入一种善意的规劝、提醒、启发的理念,以培养驾驶员遵守法规的自觉素质。据21日《武汉晨报》报道,在武汉市交管便民措施实施第一天,就有180名驾驶员受惠,其中包括70名新手(领驾照一年内)一般违章,在受到交警现场教育和警告后,免于罚款和记分;30余位不熟悉武汉市区路况的外地司机发生轻度违章,不仅免罚,还从交警手中领到了免费的市区交通图。此前,北京交管局也实施了一条免罚措施:对驶入单行道的司机,实行“三次提醒”警示制度,三次以后的类似违章则依规给予处罚。 我知道,不论是北京还是武汉,因此而受惠的司机目前不过百十来人。但我深信,这类管理方式的引入,却向所有的驾驶员传递着一种来自管理者的充满人本情愫与理性的温馨———他们受到管理者设身处地的对待而非居高临下的“虎视”———而这正是他们长久以来的期盼。报道说,(武汉)免罚的司机“十分感动,表示以后会尽量不违章”;从电视新闻中可以看到,(北京)受到提醒的驾驶员也是心悦诚服,他们面对交警的微笑是真诚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能建立这样一种关系,才称得上成功的管理。 长久以来,不少管理部门与管理者有一种难以逾越的思维定势,总以为“管理越严越有效”,总以为管理者口含天宪,时时有理,被管理者只有老老实实接受处罚的份儿。在执行管理的过程中,他们从来只把管理对象当做被动的接受者,可谓严厉有余善意不足。他们有时甚至将管理对象隐忍满腹怨气而陪上的笑脸,当做管理的成效。殊不知,任何管理活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互动,只有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洽相融、抵触降至最低程度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的社会财力与社会心理成本,赢得管理的最佳效果。 或许有人担心,这种善意的管理方式会不会助长人们藐视制度的心理,从而助长故意违规、恶意挑战制度的行为?当然,这种担心不排除在少数人身上应验。但这不要紧,对他们而言,善意是有限度的,就如武汉对一般违章虽不处罚不扣分,但有个“对违章情节做记录”的伏笔,也就是说,“以观后效”之后,制度仍有发力的空间。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管理中融进的善意因素,只会极大地激活他们内省自律、更好地遵守制度的自觉性。事实也证明,我们有理由对此满怀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