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的苏州城(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3日23:10 华夏时报 | |
苏州新民居 太阳星城爱心之旅特派记者:韩雨亭 有人说,苏州文明的建立,绝对离不开人、建筑、河这三个必要因素。比如苏州园林的艺术构造,它高度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四大特点,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与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融于一体。也正是由于那些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等园林建筑的存在,才使得这座文化古城显得魅力无穷。 在传统与现代游弋的苏州城 其实,与大多数人一样,在未到苏州之前,我们“爱心之旅”采访团的大多数成员对苏州都有一种期待。在这种期待的情绪当中,除了对曾经之苏州的历史性膜拜,还有一种对现代化苏州的好奇。对这座积存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城市,人们在仰望它曾经辉煌的同时,也在观察和研究这座城市在现代化的改造中,是否也茫然得找不到方向,甚至与所有历史文化城市一样,进入了一个俗套的改造怪圈。比如,是不是苏州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同时,又一座诗情画意的城市,也正在所谓的“现代化”改造中逐渐消失?类似这样的担心很普遍,当然,这也说明了在现实中,的确有太多惨痛的城市改造案例了。 当“爱心之旅”采访车驰入苏州的时候,呈现在眼前的景象的确有点出乎大家的预料。急急匆匆骑摩托车赶路的人群,让这座城市显得异常的繁忙,一片片拆迁留下的残墙断壁,有点让我们这些“外来人”感到精神的无所依托。刚被修路工人挖过的马路显得异常的凌乱破旧不堪……。这一切正在告诉我们,这座城市与所有中国其它历史文化城市一样,正在经历着轰轰烈烈的城市化改造运动。一名四十多岁的当地人告诉记者说,伴随苏州城的变迁,一些美好的孩童时记忆也逐渐变得模糊了。他说:“如今的苏州河水已经‘惨不忍闻’,所以很少和家人再‘驾船夜游’了”。这只是一种比较细节性的现象,并不能概括苏州在现代化变革中的真实现状。不过,它间接的说明了苏州在现代化的城市改造中,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家构思中的“小桥流水”形象。当然,这也是所有现代化工业城市所留下的“后遗症”,苏州也无法例外。 在我们采访团成员中有很多人其实都到过苏州,他们有二十年、十年前来过的、也有五年、两年前来过的。随团专业作家刘功业先生在二十年前来过苏州,他回忆说:“那个时候的苏州虽然没有现在的繁华,但它显得异常的宁静。”当我在采访苏州大学的王教授时,他评价说:“城市改造本身就是矛盾的,它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期的结论。” 现代城市的“城市化”也并非全都是对古老的传统文化进行大面积的摧残。走在苏州的观前文化街,我们依然能够听到软绵绵的苏州评弹,那古远的音乐可能暂时将你置身一个久远与曾经梦境中的苏州城,在这座城市中,才子佳人、财富、权力、梦想……这些似乎永远没有走出市井的谈论范畴,但这并不影响整座城市格调与品位。 在苏州一家报摊上,我买了一本《苏州》杂志,是第五期,在这期杂志的开篇刊登的一首名为《节日》的诗吸引了我,作者是一位叫长岛的诗人,他的诗是这样写的:城市在梦想/用它的光/追逐着星光/用它的流水/追逐着云彩/用它的新衣裳/追逐着一个美丽纪元的眼睑/城市在畅想/仿佛一转身/它已经改变了模样/“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除了头顶上的那一轮月亮/只有它/用千年不变的清辉/在水中鸣唱。我想,可能就是这本《苏州》杂志,在默默地探讨和记录着苏州人文地理的变迁,哪怕目前它只出了90期,但它完全可以在一种更宁静的状态和方式,梳理和探讨苏州与苏州人及这座城市的精神脉络。 从现在很多的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其对古老城市的建筑毁坏和城市文化变迁所持有的批评态度。当然,媒体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但似乎大家很少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一些表面的现象经常可以左右我们的视线。比如,我在采访一位文物店的老板时,他就告诉我说:“苏州是在发生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比如在新的建筑中,喜欢使用中西合璧的思路去建造房屋。这样从某种程度上,就破坏了苏州城传统的建筑楼群的整体美,但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也是一种历史阶段的必然。”我想,在开放的苏州人中,持这种观点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可能,令外界难以承受的是,并不是那些中西合璧的民房,而是那些迅速爬起的现代化大厦、全球一体的商业区……那种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感觉,总会让那些千里迢迢赶到这里来“朝拜”的人,感到一种莫大的委屈。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一生也许只能来苏州一次。人们希望朝拜的是一个传说中那个文化的苏州,而不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化的苏州。但大家似乎忘了,苏州并不是一个靠文化旅游来维持生计的城市,它不但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同时还是一个活跃的现代化商业城市。正像一名姓王的苏州商店老板所说的那样“如果苏州人只是一群靠祖先留下来的祖业吃饭的人,那么,就不会有现在人们所看到的苏州。”一个牵动多少人灵魂的苏州城,也就在人们的关注中,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游弋着,是精神的游弋?还是文化的选择。 “社区化”与软环境 这次爱心之旅采访团通过对苏州几天的采访后,大家达成的唯一共识就是苏州在社区化建设方面,无论是从硬件设施的配备,还是在软环境的塑造,都值得中国其它城市学习与借鉴,换句话说苏州在社区建设方面走在了前沿,这也是江苏省的一大特色。在南京,我们感受到了非常活跃的社区文化,在苏州,我们同样感觉到了浓郁的社区文化对于残障朋友、普通市民的生活影响是多么的紧密。按照一名从事民政工作的工作人员所说:“苏州的社区文化是在一个国际眼光和操作下进行的。”当然,我们可以从这里面读到另外一个潜台词,那就是苏州完全有与国际接轨的底气和实力,这个“底气”包括其经济能力与思想意识,因为这完全影响了其实施效果,说白了,没有钱,一切都只能停留在思考的范畴。也正因为有其经济实力,才诞生了在我们外人看来近乎于“乌托邦”式的“一家超市”,哪怕它是在一个善意的初衷下诞生的,也缺乏理性的分析,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嗅到一股社区人性化的未来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