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磁带诞生四十周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8日18:10 国际先驱导报 | |
作者 蜀黍 【提要】今年是磁带这种彻底改变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音乐媒介诞生四十周年,虽然在CD等媒介的威胁下,它已经走向衰落,但仍旧具有无法替代的魅力 整整40年前,菲利普公司在1963年的柏林广播器材展示会上展出了一部简单的盒式录 让音乐走进千家万户 最先使用这项新技术的当然是音乐家们。这其中的首要人物当属两位法国先锋音乐家皮埃尔·谢菲尔和皮埃尔·亨利。他们首先将各种声音作为素材记录在磁带上,然后在实验室中依照自己的构思进行筛选,将磁带剪切、拼贴、反向播放、加减速播放,等等,最终形成一部崭新的音乐作品。这便是磁带音乐,也被称做具像音乐。具像音乐对未来的音乐影响是深远的。盒式录音磁带真正进入普通家庭的时期要晚一些,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从那以后,人们与音乐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70年代早期,人们几乎会将所有的音乐(胶木唱片上的、演唱会上的,以及电台里播放的)都录制在空白磁带上。磁带的发明使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不受打扰地听音乐。而且它将每个人都变成了音乐管理员,为各种音乐列表、分类、贴标签。在当时,磁带更符合流行音乐的方向:可以任意使用,并且倾向于自我破坏。 在70年代后期,磁带是带有政治色彩的。音乐家兼作家大卫·图普把磁带称作“后朋克”。他说:“从DIY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许多音乐只通过磁带发行。人们从意识形态上的意义来信任它。你不需要多少钱,你不需要一个厂牌,你根本不需要唱片工业。” 德国著名的Einstürzende Neubauten乐队的成员布里克萨·巴盖尔德和柏林墙涂鸦画家基蒂·基德尼曾经共同组建了一家只做磁带的公司。乐队早上进去录音,吃午饭的时候磁带就可以上架出售了。一本名叫《浪费你的青春》的书里曾提到磁带对当时德国朋克运动的影响:“(磁带)制作迅速并且廉价,虽然音质有点糟糕,但是它具有很大的颠覆性,所以讨人喜欢。” CD挑战磁带 磁带的全盛时期是在80年代。当时索尼公司刚刚推出了随身听系列。到了1982年,空白录音磁带在销售上已经超过了胶木唱片。家庭录音磁带并没有像唱片工业认为的那样会杀死音乐,恰恰相反,它把音乐带入了一个崭新的10年。 但是对于磁带的威胁很快就来了。虽然菲利普公司已经在磁带技术上领先于时代,在1983年,他们还是推出了CD,磁带销售开始跌落。CD在1993年成为市场的主导,2000年,菲利普公司停止了磁带的生产。但是磁带并没有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比如,90年代初,万胜公司一年的磁带销售量是3.5亿盘,在后来的10年里也仍然保持每年1.4亿盘的数量。在非洲、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的一些地方,磁带仍然是主要的音乐媒体。 无法消磨的吸引力 在欧洲,磁带仍然拥有它的坚定支持者。许多人并不同意对于磁带音质的批评。对他们来说,好的磁带有着更加温暖的声音。当然,对磁带热衷,似乎更多是由于怀旧的情绪。 今年早些时候,汉堡的信息博物馆中举办了一次展览,名叫“磁带的故事”。80个家庭录音带的制作者讲述磁带背后的故事,向人们透露了他们最直接最难以言表的感觉,这是一种人们向自己所爱的人,或者向自己进行自我解释的方式,展现了制作者情感生活中的一个侧面——不是杂乱的,而是连贯和甜美的,如果说错了什么可以暂停,快倒并把它重录一次。一位参与者这样写道:“没有什么比听一盘爱人送你的录音带更为甜蜜的事情了。”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所失去的仅仅是磁带本身吗? 对很多人而言,家庭制作的录音磁带包含了很多美妙的回忆。但是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记录媒介,人们对它们的感情也是复杂的。甚至在前两年,磁带对一些人,特别是那些离开音乐就活不了的人来说,还是极其神圣的,但不久大家就纷纷开始把音乐混录在CD上,因为这样更便捷、音质也更好。不过即使现在,人们还是愿意把送给朋友或者爱人的私人信息录在磁带上。 有些评论家认为,当录音媒介变得越发抽象繁琐的时候,磁带其实会变得更有吸引力。当我们把CD转到MD再转到笔记本电脑里的时候,音乐媒介似乎是不可接近的。人们总会需要一种更能触摸到的媒介,而低保真的磁带具有这种吸引力:它是家庭制作的,它是个人的,它不需要唱片工业的介入,这种自由而暧昧的情形,有时使人能够自得其乐。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