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出津沽 挥毫写宫匾(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3日23:55 天津青年报 | |
孙宝发谈及天津书法发展史可谓如数家珍 本报记者张博 清代三百年中,天津书法传承有序,并不断开拓着新的领域,在广泛汲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书法文化的营养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坛奇葩…… 在刚刚落幕的龚望先生“天津设卫建城600年书画作品展”上,许多慕名前来参观的人 水西庄--引来无数书法家 据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孙宝发介绍,天津由于其海河联运的优势,城市经济发展很快,又因为其靠近北京,是北京的门户,因此,让天津的文化尤其是天津书坛的发展受益良多。同时,许多江浙一带文人墨客要进京,大多要经过天津,这也使得天津有机会接触各方面的大家,有机会同其他地区的文化相会融合。而许多文人最后能够定居在天津,更让天津的书坛增色不少。 天津书坛之所以能够在清初迅速发展,这与当时天津的私家园林繁盛有关。康熙年间,天津有个“遂闲堂”,这是个文人荟萃之所。南方的北游之士如石涛、梅文鼎、方苞等人都曾经在这里进行过文化交流。雍正年间,“水西庄”继“遂闲堂”之后,招揽名士,这一时期,慕名前来水西庄的全国著名的书法家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书法家对天津书坛后来形成多种风格的书风颇有影响,也为天津书坛名家荟萃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董其昌影响天津一百年 一个封建帝王对某一书法家作品的喜好,也能影响一个时期书坛的风气,这一点在天津体现得尤为明显。只要是京城里有个风吹草动,天津卫准能知道。据孙宝发先生介绍,明末,全国书坛崇尚帖学,清初天津也延续着这种帖学之风。到了康熙年间,由于皇帝喜欢董其昌的书法,不但使得董的作品身价百倍,而且许多人都在刻意地摹仿董其昌的书法。这种崇尚董帖的风气也很快地影响了天津书坛。梁崇此、张霔等都是以善书闻名于当时的书法家。 这个时期,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书法直追秦汉已经初露端倪,张霔、朱岷等人在这方面都以书法闻名。 皇会论--埋没名家杨一昆 清代杨一昆以书写《皇会论》闻名,他的作品也被收入了龚望先生的藏品中。这令许多前来参观的人称奇,其实,这是他的文章太出名了,乃至于让他的书法成就鲜为人知。他是这个时期专门学习一家而成名的书家,他专学王铎。在梅成栋编修的《津门诗钞》中,提及他的书法,“诗法徐天池,书法王孟津,人多怪之因自号无怪”。其草书笔纵能敛,深得王铎书法的神骨。 进入了乾隆年间,尽管董其昌的字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这一时期,赵子昂的字又在全国的书坛独领风骚。在天津书坛上,有些书家又从学董改为学赵。如“好作字出入赵董之间”的解道亭。同时,在这个时期,乾隆皇帝修淳化轩专收淳化阁帖的消息一经传出,天津书界立刻就有学习淳化阁、追晋唐之风。其中书法成就较为突出的有金铨、乔耿甫、金世熊等人。 乔耿甫在津城受到欢迎,甚至在广东一带,也受到了众多书家的追捧。一时之间,“海内人争购之”。除了五桥外,金世熊的草书也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津门诗钞》评价他时,用了“笔珊如玉骨不着人间烟火气。”来形容,并指出当时津门天津书法家虽然有乔耿甫、金铨等人,但他们的作品都不如金世熊超逸。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依然有前代流行之风即学习董其昌,如《敬乡随笔》即评价他“学董尤神”。 唐朝碑--开创津门新天地 清代天津书坛,几乎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书法流派作为主流来出现。嘉道以后,在全国书坛上帖学盛极而衰,碑学大兴。这种碑学的兴起,也极大地拓展了书法的广阔天地。这个时期天津的书法家也都纷纷临摹唐朝乃至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都成为书法家们学习临摹的对象。这一时期可以称为是“碑学期”。在嘉道之际,天津碑学为唐碑,在此以后,碑学又向北魏碑刻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嘉庆皇帝选取了欧阳询的书体为楷模,一时间欧体风靡大江南北。天津书坛原本就有写欧的传统,得此提倡后更是如鱼得水,许多书法家都因为宗法欧体而名气大增。其中以孙维源、王维珍、李嘉端(铁梅)、王维贤等人为代表。王维贤善书,楷书学欧阳率更。其书法形神兼似,素以“天津学欧第一好手”著称。 张体信--大江以北第一人 自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天津的经济地位在全国飙升。天津书坛此时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革。这个时期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各种流派纷呈,并能够长期存在。大批宗法北碑、汉隶、秦篆乃至金文甲骨的书法家出现,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晚清时期天津的工商业发展后所形成一种特殊的市民文化密切相关。由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市民阶层对天津书风也产生了影响。这个群体的人们不但对书法作品的需求量很大,而且完全从自己的审美情趣出发,各取所好,于是不同面貌、不同流派的书法应运而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一时期,天津书法家的地位已经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在全国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张体信、顾越、华世奎、孟广慧、严修、赵元礼等人对天津书法界的影响都非常大。 据孙宝发介绍,张体信善书,由欧严转而致力于汉魏,自成一家。他的书法根底深厚,意境超绝,世所稀有,他长于用鸡毫长锋写大字,用严真卿笔法写隶书《石门颂》,别开生面。 顾越曾任《大公报》主笔,擅长书法,篆隶行楷碑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写颜字,刘孟扬等人都出其门下。张寿字君寿,于历代碑帖,及甲骨篆无所不窥,尤擅汉隶,又从《张迁表颂》以及孔庙三碑中汲取营养,将后者的朴茂、遒丽纳于前者的雄强之中,融会贯通,别出新意。 励杜讷--书法挂上清皇宫 孙宝发先生介绍,虽然天津的书法发展起步较晚,但书法艺术成就还是非常高的。这一点从康熙年间的撰写实录的作者是天津人就可以看出。 康熙二年,开始编纂顺治朝的实录(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每个帝王在任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书),当时,康熙皇帝下诏,让全国擅长写书法的人进行考试。天津当时有个书法家叫励杜讷,他生于明朝崇祯元年,其祖父从浙江迁到静海,他是顺治六年的诸生,学问渊博,尤其擅长书法。在康熙下诏后,进行了考试,他当时以第一名的身份成为抄实录的写手之一,这在当时是荣誉很高的一种工作。 后来,正赶上皇宫的殿门匾额要换,同时要重新书写。当时请了许多翰林院的翰林书写门匾,都不能让康熙皇帝满意,后来,康熙皇帝看到励杜讷的书法,感到非常满意,于是在皇宫中就有一块天津人题写的匾额。据孙宝发先生介绍,励杜讷擅长的字体很多,从小楷到大字都非常不错。他用笔圆浑,结体疏朗,气韵潇洒飘逸,是康熙年间天津书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