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制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4日23:43 华夏时报 | |
太阳星城爱心之旅特派记者刘功业 没到温州以前,提起温州很神秘。从闭塞到开放,从落后到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24年的改革史,就是温州24年的改革史。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温州,总是处于舆论的漩涡之中。最会赚钱的温州人,最能吃苦的温州人,最会造假的温州人,最能创新的温州人,无处不在的温州人,最可怕的温州人,等等,等等。温州人、温州城、温州产品、温州模式和温州现象,常常让新闻记者们乐此不疲,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也不时地一惊一乍。到了温州以后,才感到温州很现实。穿越了从浙北到 温州人其实也骄傲。温州城里由下岗职工创办的老妈火锅店天天客满,晚上要翻几次台,生意异常红火。对全国许多地方因为企业改制停产,下岗的、上访的、闹事的现象,温州人很不以为然,更瞧不起那些活得窝窝囊囊,宁愿躺在国家身上吃救济,而没有本事自己创业求发展的人。因为据说温州早就已经没有了国营企业的概念。温州市残联的王小珑主任告诉我,"不找市长找市场,不说下岗叫换岗",早就成了温州人上上下下的共识。如果都能像温州人这样想,这样做,国家会减轻多少负担和压力呢?所以,你才能理解,为什么温州会有那么多的政府官员宁愿辞职干企业,为什么温州人不喜欢说空话,却能做实事,成大事。温州,制造了很多的产品,制造了很多的神话,制造了很多的理论,制造了很多的机会。也制造了很多属于它自己的色彩。 温州的经济格局,曾被冠之以"温州模式"之名行于天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的温州经济模式,以家庭为经营单位,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供销员为骨干,小商品大市场为特征。1990年以后,发展为股份制阶段。并进而向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集团公司演进。近几年来,温州又提出了名牌兴业、质量立市、科技立市的发展战略,使温州的经济发展越上了新的台阶。去年,温州的国民经济总收入,已经达到了1000亿元。很难统计,温州的话题为多少人的论文和报道制造出了晋级、升职、获奖的机会。 《中国:温州制造》,这是温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一套大型商务丛书。由上海美术出版社按年出版,分卷选编,彩色印刷,装帧精美,大十六开国际开本,向国内外发行。按纽扣、打火机、剃须刀、锁具、眼镜、制笔、泵阀、塑料编织、服装、鞋业、皮革、印刷包装、轻工机械、汽摩配件、低压电器等十多个行业,分卷成册。每册的定价从50元到一百元不等。在温州师范大学所在的学院路上规模很大的兰登图书城,售书小姐告诉我,这套广告色彩很浓的丛书竟然卖得很火。 刊物的主编说,温州现在有19个国字号的生产基地,有7个国家驰名商标,有15个中国名牌产品,有36个国家免检产品。他们的工作主题,就是努力为温州创造产业发展和资本发展的宣传和推介平台,把温州打造成国际性的轻工城市,宣传温州的轻工产业群,展示温州制造的整体品牌实力,向中国展示温州,向世界展示温州。 其实,这不只是地方媒体的愿望。更是温州的领导者的愿望,780万温州人的愿望。离开温州的时候,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温州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21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研讨会暨《唐湜诗选》首发式在我们所住的新东方大酒店开幕了。北京大学的谢冕,中国作家协会的张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牛汉,以及许多诗歌界的学者名流有100多人汇聚温州,将宣读论文,座谈当前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中的许多热门话题。 负责会议筹备的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的孙良好老师和来自重庆西南师大文学院的忘本朝先生纷纷向我介绍着会议的情况。我不由得想到,一个向世界坦开胸襟的温州,到底制造了什么呢?那将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温州,一个经济发达的温州,一个和人们的浪漫想象相匹配的,而又经常会超越了人们的想象的温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