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考:地名的谐音改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5日23:22 天津青年报 | |
如果对现今一些地名刨根问底地追究一番,就可得知:有相当数量的地名是前人为了避俗求雅,而对原地名加以谐音改造形成的。 例如河东区“张达庄”,原名“张鞑庄”,明永乐年间建村,后演化为“张达庄”。武清区南蔡村乡有个达村,元朝时因该村是蒙古族官吏聚居之处,故称“鞑子村”,后谐音为“达子村”,1984年更名为“达村”。西青区南运河南岸的“稍直口”,元朝末年,元人 把粗俗地名谐音为雅名殊为多见,如静海县东双塘乡有“朴楼”村,其实该村原名“破楼”。因明永乐年间有孙姓迁至此地,建楼定居,后楼房年久失修,人称破楼,后谐音演化为“朴楼”。蓟县的孙侯庄、老曲庄、胡里岗、年余谷,取名都不俗气,尤其是“年余谷”,含有年年有余粮的美好寓意。可您却想不到这四个村落的原名,却是“孙猴儿庄”、“老鼠庄”、“狐狸岗”、“鮎鱼沽”。 可见在地名改造中,谐音所具有的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对原有的粗俗地名加以改造,是城市管理(包括地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的具体的体现,是城市居民文化素质和审美品位提高的标志,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谭汝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