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秒”声中的浮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7日13:16 南方日报 | |
作者:潮白 10月31日,广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筑群爆破拆除成功,“整个过程只用了4.75秒”,位于黄埔区广州石化总厂的12栋宿舍楼就化为一片瓦砾。我之所以在直接引语的后面没有注明出处,是因为这样的表述字眼并不属于哪一家媒体的独创,接下来的转引也是同样。 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选择定向爆破,不说别的,各个地方的“第一爆”便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且不说众多的“第一爆”已渐有炫耀、攀比之嫌,倘若把林林总总的“爆破”归纳起来,还不难发现报道上的一个“通病”,那就是人们喜欢用“秒”来计量爆破拆除的时间。略举数例。2001年5月18日的广州体育馆拆除工程,当时被誉为“中国第一爆”,整个体育馆“3.5秒被夷为平地”;2001年5月21日的“重庆第一爆”,高9层、33米的大楼在“2秒钟内被夷为平地”;2002年11月4日的奉节古城爆破拆除,是继任“中国第一爆”,结果,“8秒钟奉节消失”;2002年3月14日的“南宁第一爆”,2秒钟内,“80米烟囱乖乖伏地”。今年9月9日凌晨,50年历史的北京全总工会大楼在“20秒内消失”…… 用“秒”来计量爆破拆除时间,突出了速度上的快。但这样的表述是科学的吗?显然不是。这个时间充其量只是爆炸时间,而在启爆之前,还有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以广州石化总厂宿舍楼的爆破拆除为例,只有一位记者披露了“幕后故事”:该工程一次起爆12栋楼房,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爆破总装药量达500公斤,需用雷管1.6万发。这当中,仅完成炮眼的装药工作,就需要20多个工人用两天的时间。那么,打炮眼呢?切断那些钢筋水泥的梁柱呢?把外围柱子全部用铁丝扎上成堆的稻草以防碎块飞散呢?要花多少时间?没有人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那是绝不能用秒计算的,而要用分、用小时、用天,也许还要用月!轰然倒塌的一刻固然壮观,但是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人也许要说,用不着较这个真,用秒计算不过是形象的说法。但是我还是要说,这种看似习以为常的用法,实际上是国人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心态在一定程度的反映,“秒”声中透露着浮躁,并且这样一种心态正在不同的领域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意识。在教育界,各级中小学大抵都是在为升学率而奋斗,应试教育因之迭遭诟病而阴魂不散。在学术界,以所谓年度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学术论文,作为权衡学术水平的硬性标准,全然不顾学科本身的规律。在体育界,为了运动成绩和赛果,有的服用兴奋剂,出乖露丑;有的刻意避让强手,完全不顾体育道德;足球的甲A联赛每每被讥之以假A…… 过程决定结果,结果是过程的必然反映。对过程的认识产生模糊,社会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大跃进”时期的种种荒诞事例典型不过。人们片面地追求产量,钢铁的、粮食的,全然不理会过程,能否实现,怎样实现,结果任由弄虚作假横行,社会整体浮躁不堪。从这些意义上说,凡事——当然包括对爆破拆除,我们还是多应当强调一下过程,强调过程不仅能否定急功近利式的行为,而且能够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使人们以平和的心态,踏实地专注于每一项基本工作,持之以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