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放淤-蒙秀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0日00:45 天津青年报 | |
海河放淤-蒙秀芳 放逐淤泥、疏通航路是海河工程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春汛时期,海河水量猛涨,急流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泥沙沉积导致海河变浅,使船只面临搁浅危险,严重时大吨位轮船几乎难以出航。历史上比较严重的海河淤塞分别发生在1890年和1917年,这两年的海河因受淤泥的阻塞,水浅至历史最低水平。幸而这两年降雨量较大,缓解了航运危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河工程局在海河及其支流附近划定了固定的放淤区,逢到潮水上涨、泥沙量明显增大之前,就做好清淤准备。海河清淤是为了维持海上贸易的正常进行,这在官方眼里具有经济意义,却给以种粮为生的沿岸农民带来灾难。 上世纪30年代,海河工程局将海河放淤区选定在塌河淀(现在宜兴埠一带)南岸,但是因为南岸土地肥沃,农民拒绝放淤,而淀北因为有一部分盐碱地,故而放淤工程转移到淀北。自1935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两次的海河放淤使淀北15万亩的耕地颗粒无收,民不聊生。由于官方对于放淤区的土地既未征用,又未付给农民任何租金,土地契约在农民手里,使农民遭受巨大损失。1938年春汛时节,宜兴埠一带九个村的农民为了保护农田,自行将引水河堵塞,并联名上书至管理部门,强烈要求更换放淤地点。海河航运与农民利益发生了直接冲突。 在农民的抗议下,当年的海河放淤改在淀南进行,海河工程局专门向农民张贴公告,并承诺将给受灾农民经济补偿。村民们和海河管理部门经协商,规定之后的海河放淤工程将在塌河淀淀北和淀南两岸逐年轮流进行,以保证农民收成。1938年,海河工程局加强了放淤区的警戒工作,各个关卡都有警察站岗,以保证海河清淤顺利进行,当局还秘派警探暗中观察农民举动。 上世纪的连年战乱导致官方财政经费大幅度向军事倾斜,各部门经费奇缺,而海河的航运事业又事关天津经济和军事发展全局,到了不可不治的范围。为达到两全目的,海河工程局及相关单位采取向过路船只征收费用的方法来维护海河河道的正常运营。20世纪30、40年代河流上的守闸员常常连着几个月拿不到一分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好东拼西凑,借钱勉强糊口。可见,海河的治理工作是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展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