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商时报:重塑媒体公信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0日19:55 中华工商时报 | |
作者:艾名 一位县委书记的意外死亡,却出现了至少两种“死法”。 11月3日,《三湘都市报》刊登了《引资谈判后返程遇翻车长沙县委书记不幸殉职》为题的报道,指出李振萼是在办完公事后返家的途中翻车遇难的。而同在长沙的《潇湘晨报》 死者长已矣。只是许多人所没有想到的是,两篇不同的报道却引起了社会的 轩然大波。可以肯定,两篇报道中至少有一篇是不准确的———不管造成这种不准确的原因是因为记者的不够尽职,还是新闻源的有意误导,或者是媒体迫于压力的无奈之举。对县委书记死因的讨论,渐渐也演变为公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 而这种质疑恰好又发生在11月8日———第四届中国记者节之前,它很自然地让人们联想到山西繁峙矿难事件中记者的两种表现。《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因为不顾阻力揭发矿难黑幕而荣获200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另外4家媒体中受贿的11名记者除了被追究相关责任外,还被中国记协公开批评———这在新闻史上还是第一次。 矿难调查中记者面临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如果和当地政府、矿主配合,那么将会“盛情款待”;如果继续调查,那么铁定阻力重重甚至可能遭遇性命之忧。记者面临的这种情况真实地揭示了媒体工作者的生存环境,而记者的两种表现也表明了现实中媒体工作者个人的不同价值取向。正是这种现实的生存处境和记者个人的不同价值取向,最终影响了媒体在社会中的公信力。 从总体上讲,恐怕不得不承认,媒体时下的公信力是不如几十年前的。个中原因,除了媒体承担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外,职业化程度不高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当然,即使是职业化程度很高,也并不意味着不会有意外事件发生。在新闻业相对成熟的美国,百年老报《纽约时报》就爆出了令人吃惊的记者造假丑闻,并直接导致该报执行总编和主管编辑的辞职。 但是就目前的现实来讲,中国新闻业的职业化程度还远远不够。一部《新闻法》,千呼万唤却至今没有露面。法律的缺失使目前的新闻报道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无奈。 不管如何,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也是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的公信力源泉。重塑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当应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追求客观,而社会也应从法律上保障媒体的这一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