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炮台 威立百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4日01:40 天津青年报 | |
坡上的枯草在清冷的寒风中轻轻摇晃,落日的余晖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色轻纱,夕阳下的大沽炮台静静地俯视着眼前这片曾经血浴战火的土地,仿佛在回味着百年前那隆隆的枪炮声……大沽炮台威立百年-本报记者王志辉 大沽口隆隆的炮声已经沉寂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硝烟早随着历史的长河消失得无影无踪。昔日那鲜血染红的战场,已经长满了荒草,在冬日里变黄,就好像一根根忧郁的黄丝带 迎着冬日冷冷的寒风,记者来到了大沽口炮台遗址。远远望去,一座隆起的土垒濒临岸边,这就是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之役血与火的洗礼、140多年后仍傲然矗立的“威”字大沽炮台。据地方史专家林开明介绍,自元、明、清建都北京以来,大沽口成为天津的门户、北京的屏障。1816年8月,英国使臣珂美士德携贡品来华,要求扩大贸易。因不遵跪叩谒见礼仪,被嘉庆帝降旨逐回。嘉庆帝鉴于英船出入无所顾忌,谕令大沽口“新建天津水师营炮台、衙署等工具……依限完竣”。炮台为砖筑圆形,南北各一座。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直逼大沽口,迫使直隶总督琦善谈判妥协。9月,新任的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到大沽加强布防。1841年增修上砖下石南炮台两座、北炮台一座。1858年,英、法为索取更多权益,在美、俄支持下悍然进攻大沽炮台,清军英勇抵抗,激战3小时,炮台失陷。联军首次侵入天津,强签《天津条约》。 为修复炮台,清廷钦派僧格林沁到天津统筹防务,将原大沽5座炮台改用三合土加高修筑,后分别以“威”、“镇”、“海”、“门”、“高”命名,并圈建围墙,增修北岸石头缝炮台,用铁戗、铁链封锁河口。1859年6月,英法联军坚持经海河武装入京换约,再次攻击大沽炮台。清军枪炮齐发,迫使敌人败退。中国取得近代史上一次重大胜利。但侵略者不甘罢休。1860年7月,英法出动舰船200余艘,兵力20000余人集结大沽海面。8月1日乘虚登陆北塘,清军骑兵迎战失败。英法联军从后路包抄北炮台,守军进行一场惨烈战斗后失守。直隶总督恒福不战而退让出南炮台,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天津,进占北京。更苛刻的《北京条约》签订,天津被迫开埠。大沽炮台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之久的屈辱历程。海门古塞御外敌四次战役铸忠魂 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馆的王德发馆长和解说员马文艳接待了记者,在他们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整个纪念馆,走进了那尘封已久的历史…… 记者看到,在纪念馆入口的石牌坊上刻着“海门古塞”四个大字,它将把我们带到那遥远的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们目睹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践踏分割祖国母亲的躯体,中华儿女是如何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用自己血肉之躯筑成抗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不倒长城。 王德发说:“大沽口炮台位于天津市东南60公里塘沽区海河与渤海的交汇处,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10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大沽炮台,已成为近代中国备受外强欺凌历史的见证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不屈精神的丰碑。”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后4次对大沽口发动入侵。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乃至进逼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把誉为东方艺术宫殿的圆明园付之一炬,迫使清统治者两次离京出逃。 在侵略者枪炮逼迫下,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面对强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区军民,一次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入侵之敌进行殊死搏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民族气概。为此,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59年写下《新的对华战争》一文,严厉谴责侵略者挑起“海盗式”的战争,热情赞扬中国人民抵抗列强是有理的正义行动。最初炮台明朝建威字炮台立百年 走近炮台,它显得是那样的高大,已经布满“皱纹”的皮肤上,刻满了屈辱与沧桑。马文艳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登上的炮台是大沽口炮台‘威’、‘镇’、‘海’、‘门’、‘高’五座炮台之中的‘威’字炮台,它是当时惟一的一座圆形炮台。始建于1841年,炮台高20余米,马道长57.5米,炮台顶面直径30余米。” 根据史料记载,把守海门的炮台始建于明初,由著名将领戚继光监造。炮是用铜制造,名曰“大将军”。为了防止海盗的骚扰,戚继光又在入海口插上纯铁铸成的梅花桩48根,与炮台构成一道防御的屏障,森严壁垒,使得海面长时间无战事,解除了天津卫的后顾之忧。因此,炮台一直驻扎着军队,成为军事重地。但由于清政府的数次战争失利,在李鸿章出面议和后,与侵略者签署丧权辱国的11条。其中第五条是“废去大沽口及直隶各处炮台”。就是因为在天津大沽口,侵略者遇到了极顽强的抵抗,他们害怕中国人再利用大沽口炮台作为抵抗他们的堡垒。炮台被削平了,中国的国门也被打开了,强盗们往来如入无人之境。如今,天津人把大沽炮台看成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英雄精神的象征。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威”字炮台,是在原来残存的土台上修复而成的,只有那仅高十数米的小小底座,还是当初留下的。炮台挖出清军炮肢体残缺记当年 顺着1997年重新修建的马道,记者一行登上了“威”字炮台,在炮台的正中,陈列着一门巨大的铁炮,前胸墙边陈列着数门体形中等的铁炮。 马文艳说:“炮台正中的这门铁炮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前膛炮复制品。当时射程较远的火炮并不是像现在一样,它们体形巨大,火药从炮口填入,然后放进球形炮弹,用火种点燃炮底部的引信,炮弹随即打出。而当时的炮弹也不是现在这种能够爆炸的,就是一个实心的铁球,打到目标只能砸一个洞。别看它体形好像一个放大了数万倍的酒瓶,而且重数吨,但威力却十分有限。” 马文艳还告诉记者,在炮台上安放的铁炮,都是这几年从炮台附近挖掘出来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残缺不全,有的火炮断成两段,有的炮膛开裂,有的炮底无存。总之,至今为止,所发现的火炮没有一门是完整的。其实这并不是因为时间长而造成的,而是根据1901年《辛丑条约》第八款规定“拆毁大沽口炮台”而人为破坏的。 王德发说:“当初我们这里还发现了一门炮口直径达80厘米的巨炮残骸,看样子是被炸成了两段,就是这样仅存的部分也重达数吨。我们用了两台挖掘机才勉强把它从坑中抬起,但却无法移动。为了更好地保存历史遗物,我们只好把它再重新埋回原来发现它的大坑里,等到有条件的时候,我们再把它取出,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