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上涨引发思考:中国会不会出现粮食短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5日15:44 《环球》杂志 | |
我国今年下半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2003年10月份的皮棉收购价超过了170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0%,超过国际棉价1000多元/吨。同时,全国的城市粮食销售价格上涨了20%。粮棉是基础产品,随着它们的价格上涨,与之相关的产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这种涨价曾引起了一部分市民的恐慌。这次农产品涨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从中吸取教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农业政策,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环球》杂志记者/陈芳 时隔6年,中国粮价在2003年国庆过后没几天,首次全面上扬。从北京、南京、郑州等大城市开始,粮油价格开始普遍上涨。 波及效应随之显现,面粉、大米及食用油、饲料、肉类等制成品价格也跟着上涨。一些超市5升桶装大豆色拉油的均价在10月14日还是36元,到10月下旬就涨至47元;肉、蛋、豆腐等副食品价格也随之上升,鸡蛋由每斤2.6元涨至2.8元左右,猪肉由每斤5.5元涨至6元甚至7元左右,散装米的价格基本上每斤上涨0.3元左右,豆腐每斤上涨0.2元左右,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抢购潮。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份食品价格的上涨势头十分明显,当月鲜菜价格上涨了12%,油脂价格上涨了7.7%,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了5.1%。而据权威部门预测,今年的粮食总产量可能要跌至8800亿斤至8900亿斤。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此次粮食价格带动的农产品价格普遍大幅上涨,自1997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尽管官方一再强调中国并未出现粮食短缺,但人们仍不禁要问,这次粮价上涨为什么?谁在得益?粮价回升会使中国农民种粮热情“升温”吗? 市场因素主导本轮涨价? 尽管城市居民都普遍感受到了这一轮粮油价格的上涨,但《环球》杂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消费者在目前涨幅有限的情况下,对此并不紧张,市场表现平静。 一位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张女士表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粮油价格波动,不值得大惊小怪。在粮价连跌6年的情况下,让饱受“谷贱伤农”之痛的农民有机会增加收入,这没有什么不好。再者,粮油价格的上涨,反映到最终零售面上,涨幅并不大,按照目前的居民收入水平,完全可以消化。若是粮油市场的经济周期规律在起决定性作用,老百姓在这时就没有必要大量抢购。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教授认为:粮食生产有其周期性的波动规律,目前还不能显示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对中国经济走向有什么影响;过去中国粮食库存量很大,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很低,现在的价格上涨,除反映出宏观经济趋好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市场本身调节功能在起作用。 事实上,这一轮农产品涨价并非没有先兆。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公布的8月调查结果就指出,粮、棉、油、蔬菜水果、主要畜产品和水产品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农产品低价局面出现转机。到了10月中旬,几种大宗农副产品放量齐涨,随后,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介入。而到10月底,城市农副食品的价格已经回落,部分粮食产区的粮价也有所回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靠什么,说到底就是要让农民有钱可挣,让市场因素主导粮食价格。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直接用于米面油的支出变得越来越少,这次粮价上扬,就充分体现了人们的购买承受力。要让粮价从低水平恢复到正常、合理的水平,尚需要有一个过程。什么是合理水平?就是农民、粮食行业各方都有利可图,国家也不用再往里面贴钱。 粮价可能持续温和上扬? 继去年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粮食减产后,今年欧洲粮食也严重减产。2003年全球粮食产需缺口约9300万吨,世界粮农组织再次调低世界粮食库存,创30年来的最低纪录。来自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由于气温变暖和地下水下降的影响,美国、加拿大、中国等主要产粮区难以在短期内提高产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1.02万亿斤,但从1999年开始便由于播种面积减少等各类因素,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在粮食产需缺口持续在600亿斤甚至更多的情况下,粮价之所以未有明显上涨,专家认为,是政府前几年的粮食库存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按目前趋势发展下去,政府通过库存粮食调节市场的能力可能有限。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专家陈加荣分析,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粮食相对紧缺的时期,生产周期的相对刚性使得粮食产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而调整种植结构、收回非法侵占的耕地等一系列农业政策的实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因此,即使政府十分注重国家粮食安全,在生产周期的刚性影响下,粮食政策调整的滞后性仍会削弱政策实施的效果。 今年以来,芝加哥稻谷期货价格因世界粮食短缺而不断上扬。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庞大,进口粮食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世界性的粮食减产更将对我国国内粮食供需和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专家预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加大、库存减少,以及粮食政策调整的滞后性等因素都可能推动粮价持续温和上扬。 不会出现粮食补缺 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需求大致维持在9700亿斤左右,而粮食产量已经连续3年满足不了需求,几年来全国粮食产需缺口约在600亿斤左右。今年由于夏粮播种面积减少与减产,预计全年的粮食产量将降至10年来的最低点。粮价上涨是否源于中国出现了粮食短缺? “过去国内粮食市场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近年来,各地普遍强调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了播种面积,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转变,价格变化是产销变化的必然结果。”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认为,粮食减产趋势是对上一轮超常增产周期的合理回归。事实上,从1995年开始,我国连续4年粮食丰收,至1998年粮食净进口500亿斤,导致粮食年供给量大于消费量,出现了过剩。我国的粮食需求一直呈缓慢增长之势,虽然这几年粮食产不足需,但由于库存充足,导致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发生变化。专家认为,如果明年继续减产,粮食供求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但不会出现全局性的粮食短缺。 由于前几年粮食供应相对过剩的矛盾比较突出,政府不断调整收购保护价水平,粮食价格已接近生产成本,目前我国主产区粮食平均收购价格基本恢复到1994年的粮价水平。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专家分析,价值规律对粮食的调控作用加强,粮食市场化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化,是近两年粮食价格止跌回稳并逐步上升的根本原因。随着近两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加快了粮食市场价格止跌回升的步伐。总的看来,粮食价格的上涨是一种恢复性上涨。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所长张晓山认为,粮食产量下降,再加上国际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粮食在某个时间点出现一定程度的短缺和价格上扬,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是一种正常的波动。我们一直强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市场化导向的改革,粮价理应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决定,不能说这就危及了我们的粮食安全。 让农民从粮价上涨中真正受益 一些记者调查发现,在这次涨价中,不少粮贩子囤积居奇,炒作粮价,导致涨价的真正好处其实还没有涨到农民的手里去,而是大部分都让粮贩子拿走了。 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粮食价格在合理范围内的恢复性增长,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是好事。但反常的是在个别地区飞涨的价格所带来的利益再分配中,农民得到的很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不是市场规律,而是人为炒作因素在起作用。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近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传统的单一粮食观向多元化食物观转变,由“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与“藏粮于库”的有机结合转变,由一般化抓粮食生产向重点抓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转变。而在这之中,提高种粮效益,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几十年来,我国市民吃的是低价供应的“商品粮”。这个“商品粮”实为福利品、救济品,而恰恰不是商品,造成生产者无利可图。前些年,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些产粮大省出台了“保护价”来收购农民的余粮,但即便这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还是不断下降,抛荒的现象越来越多。 而今,市场适当放开了,价格也基本上要随着市场变动了。黑龙江、吉林等地不断上涨的粮食现货与期货行情,让年年为“卖粮难”发愁的农民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湖北省监利县一位农民说,“只要粮价能维持现在的水平,我就打算明年多种几亩水稻。”不只是小户经营者,不少种粮大户也看到了增加收入的希望,而国有粮站则开始收到源源不断的订单。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对粮价回升感到欢欣鼓舞。他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将调整农业结构片面地理解为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是导致近几年中国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对于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而言,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保护耕地、提高科技水平同等重要。 《环球》杂志供新浪独家采用,本组更多内容请读《环球》杂志。 相关专题:关注我国部分省市粮油副食价格上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