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堪称近年来最好一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7日07:56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专电题:不平凡的一年不平凡的成就——2003年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孙杰、张晓松 时光飞驰,2003年即将过去,中国经济全年发展的大局已十分明朗。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更是中国人民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中国经济的航船绕过一个个暗礁险滩,劈波斩浪,前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航道上。 2003年我国经济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8.5%。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国家重点建设等均有不俗表现,从整体经济形势看堪称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未雨绸缪沉着应对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我们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002年12月2日,党的十六大刚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对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随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2月9日至10日在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今年的经济工作,并在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进入2003年,按照中央确定的总体要求,各项经济工作迅速有序开展起来。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创下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首季经济发展开局良好,为完成全年各项预期目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3月份以后,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冲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部分行业损失严重,就业再就业、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加剧以及接踵而至的国内自然灾害,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仅为6.7%。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统揽全局,果断作出了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小企业、服务业等受非典影响较重行业的支持。同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加强财政和金融工作、制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上半年,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密切协作,扎实工作,夺取了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增长速度达到8.2%。 7月2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和公共卫生建设工作等问题。会议强调,越是上半年形势比预料的好,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要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更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按照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推进开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就业、改善生活的思路,继续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抗非典中涌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极大地促进经济界各条战线的发展。三季度,我国经济基本恢复到了非典前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9.1%。至此,中国经济增长率走出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U”形轨迹。 2003年,在沉着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还按照十六大的部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展开,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继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加快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任务,电力、电信、民航等垄断行业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动力强劲活力四射中国经济步入新一轮上升期 投资高速增长,消费结构保持升级势头,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再一次证明,我国经济已经结束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调整恢复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 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加快了8.7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投资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依赖明显减弱,投资自主增长的活力明显加强。从资金来源情况看,企业自筹、外资、国内贷款增长明显快于预算内资金。 对外贸易强劲增长,国外资本大量涌入,正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动力。1到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6823.3亿美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696家,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5.5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6%。 国内市场销售稳定增长,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居民消费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可低估。尽管受到非典疫情影响,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达到32699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值得关注的是,汽车、通讯器材、商品房等一些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兴力量。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电子信息、房地产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在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1至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8975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为1995年以来同比最高。1到8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015亿元,同比增长52.3%。 尽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粮食、油料、糖料等产量有所减少,但畜牧业、渔业、林业生产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势头,棉花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农业种植结构继续向着高效、优质方向调整,东北三省优质专用玉米、优质大豆面积已分别占到全国的48%和64%,冀鲁豫三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到全国的52%。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47元,同比实际增长9%。尽管受到非典疫情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仍然保持了增长趋势,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02元,实际增长3.8%。 统计数字勾画着经济增长的轨迹和趋势。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些数字背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正在不断提高,促进增长的各种内生力量正在不断发生着良性变化,市场活力对经济的推动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进一步改善。 正视问题满怀信心中国经济可望保持长期稳健快速增长 尽管今年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好的,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但从发展趋势看,仍然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今夏,西北电网以及南方多个省区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形。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新的结构性矛盾显露出来。一方面,是电力和钢材等部分原材料供应出现紧张,另一方面是很多领域产能过剩,一些领域重复建设“顽症”复发。 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贷款增加过多而又控制不当,很容易导致经济失衡,形成新的不良贷款,加大未来通货膨胀的风险,导致某些领域过热和重复建设。而这背后曝露出的是当前投融资体制与经济市场化的突出矛盾。 随着经济升温,我国城镇总体就业情况逐步好转。但目前的经济增长以重化工业为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同时,在就业总量增长中,正规就业增长较慢。这些因素导致当前就业稳定性有所下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今年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难。同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增长。尽管进入三季度以后,农民现金收入止跌转升,完成全年增收4%的目标难度不大,但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成效还不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在连续几年减产后,今年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很可能低于全年的粮食需求量。与此同时,各类土地违法现象十分突出,非法占用耕地问题严重。虽然近期内粮食供给不会出现紧缺,但粮食问题事关经济全局,需要密切关注,高度重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尽管我们面临着种种困难,但从经济增长的条件、基础和动力等各方面因素看,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25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必将为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13亿人口使任何一种微小的需求都要乘上13亿,从而形成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市场;2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党和政府积累的应付各种复杂形势、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都将成为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重要保证。 即将到来的2004年是继续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一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冷静审视国内外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继续有步骤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完)(来源:新华网) 相关专题:十六届三中全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