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新闻调查》专题 > 正文

《艾滋孤儿的家》台本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2日10:50 央视《新闻调查》

  总制片人:梁建增 孙克文

  制片人:张洁

  编导:高传智

  摄像:孙海南 李季

  录音:呼和

  策划:柴静

  助编:张龙 张海华

  解说:姚宇军

  责编:杜晓静 宋薇

  合成:刘昕

  监制:李挺 庄殿君

  总监制:孙玉胜

  朱进中

  中原地区某农村艾滋病孤儿院 负责人

  王克荣

  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 护士长

  张云

  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 项目经理

  朱海豹

  中原地区某农村艾滋病孤儿院 孤儿

  罗玫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 研究员

  演播室:2001年9月,《新闻调查》在《走进文楼村》节目中报道了中原地区部分农村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严重状况,随着感染者发病高峰的降临,一个个生命被艾滋病毒疯狂夺走,在这些不幸的家庭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艾滋病孤儿。

  第一部分:

  字幕:11月3日晚8点10分 北京西客站

  解说:上 记者见到这次采访的主要对象朱进中时,他正在送同村11位来北京接受免费新药实验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乘车回家。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村子里,有近400人因为1991年前后的卖血染上了艾滋病毒,2000一年就死去了58个青壮年。这几年在朱进中的家乡,已经开始进入艾滋病毒感染者死亡的高峰期。

  解说:朱进中,37岁,农民。2001年7月被确诊为艾滋病毒感染者。然而,就在他的家中,现在还生活着52名6到14岁,因艾滋病失去父母最终无人抚养的孤儿。

  朱进中:刚来了一个电话。

  记者:怎么了?

  朱进中:姨妈去世了,今天中午十点的时候。

  朱进中:是什么原因?

  朱进中:得病死的。

  记者:是这个病吗?

  朱进中:对。

  记者:她有没有留下孩子?

  朱进中:四个孩子。

  记者:最小的多大?

  朱进中:十二、三岁。

  记者:他父亲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朱进中:也是感染者。

  记者:那怎么维持生活呀?

  朱进中:没有办法。

  记者:自己办的孤儿院,你想把亲戚的孩子接到孤儿院来?

  朱进中:那不行。

  记者:为什么?

  朱进中:这样的孩子太多了。

  解说:只有父母双亡,或者父亲死亡,母亲改嫁的孩子,才能成为收养对象。

  记者:这都是哪儿给开的呀?

  朱进中:这都是村里和派出所,基本上是一个孩子是一份的。

  记者:都写的是生活贫困,衣食无着。

  朱进中:父母双亡的,父亲死了,母亲改嫁的。

  记者:当时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标准呢?

  朱进中:不强调的话,这样的孩子特别多,没法收,也收不了。

  记者:这么多的小孩,这么高的数字,给你什么感觉?

  让我害怕,真的害怕。

  解说:尽管是姨妈从小把他带大,可朱进中既不能把她的孩子接到孤儿院,也不能赶回去奔丧。他现在必须继续留在北京,为一个更大的难题而四处奔走。

  记者:你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朱进中:现在最缺的就是,近两个月的伙食费问题。

  记者:你现在一个月这些孩子? 50多个孩子,伙食费得多少钱?

  朱进中:一天大约最低是一百七八十块钱。

  记者:那一个月下来就五六千了?

  朱进中:对,五六千块钱。自己的麦子什么的全部都吃完了,现在已经,三千多斤小麦。

  解说:朱进中的艾滋孤儿院是在一名南方志愿者的资助下于今年2月成立的。一直到8月,朱进中每月都能收到志愿者汇来的孩子们当月伙食费所需款项。可最近两个月不知什么原因,朱进中始终联系不上这位志愿者,伙食费全靠借来的五千元钱维持。现在,他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所能找到的一些相关机构的援助上。

  王克荣:从哪儿争取到这部分资金,完了给孩子,让孩子们生存下去,这个资金我们这儿还真是有困难。因为我们这儿只是一个艾滋病的关爱知识,医疗这方面,像艾滋病的宣传,艾滋病的教育,还有一个就是做一些发动社会,做一些比如说志愿者。

  记者串场:朱进中在北京为他的孤儿院奔波的时候,我们在11月6号的凌晨,去往他的村子看看他的孤儿院,今天晚上是雨雪天气,气温接近零度,已经是冬天了,可是按照朱进中的说法,他的孤儿院因为缺钱,孩子们过冬的粮食和衣物都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冬天,朱进中的孤儿院还能够维持下去吗?

  第二部分:

  字幕:11月6日凌晨4点10分 朱进中家

  孤儿们:床上赶紧叠叠,鞋湿了,我鞋呢?起床了。

  解说:由于孩子太多,朱进中家里的房子已经不够住,6个12、3岁正上初一的大孩子只好暂时住在这个棚子里,每天早上起床后,他们都要去朱进中家里和其他的46个孩子会合。

  孤儿们:冻死了,冻死了。什么冻死了?看我们丐帮,天不怕地不怕。关了,关了,冒烟,对不对,老冒烟。

  解说:平时家里起得最早的是朱进中夫妇。由于朱进中为了孩子们的伙食费这两个月已经去了8、9次北京,加上朱进中父母以及家庭里10几个成员都是艾滋病毒感染者,身体都不好,所以照看孩子的担子就全压在了比朱进中大一岁的妻子身上,幸好,妻子是健康的,也很支持朱进中办这个孤儿院。

  解说:52个孩子里,上中学的13个,上小学的39个。孩子们都是凌晨4点多起床。洗漱完后大家先去学校晨读,快七点时再回到这里吃早饭。但今天要期中考试,孩子们不用到学校上早自习。

  记者:打扰了,都起来了吗?今天你们考试吗?考试啊,我看那边女孩子都念得挺起劲的,怎么你们这边没人念书啊?开始了是吧,你这念的是什么课呀?

  孤儿1:英语。

  记者:英语啊?你几年级呀?

  孤儿1:初一。

  记者:初一啦,英语学得怎么样?能不能念两句给我听听?行吗?阿姨听听。

  孤儿1:行 。

  记者:好,念你最喜欢的那一段吧。这个。

  孤儿1:Hello Jim, Hello Lilei, Who are they ,Oh sorry, This is Lucy ,This is lily,They are new students,lily and Lucy.

  记者:念得挺好的,你喜欢英语吗?

  孤儿1:喜欢。

  记者:你们是一个班吗?你叫什么名字?朱海波是吗?

  孤儿1:豹。

  记者:朱海豹。你在这儿是一个人,还是有兄弟姐妹?

  孤儿1有兄弟。

  记者:哪个是?这个啊?这是你弟弟啊?你几岁了?

  孤儿1:九岁。

  记者:跟你在一个学校吗?他上小学了是吗?你们兄弟俩是这个村的吗?

  孤儿1:是的。

  记者1:到这儿多长时间了?

  孤儿1:到这儿快有一年了。九个半月。

  记者:喜欢这儿吗?

  孤儿1:喜欢。

  记者:为什么呀?

  孤儿1:因为这儿里边比较快乐。

  记者:比较快乐,你觉得快乐呀?是因为有伙伴吗?哟,这画儿是谁画的?

  孤儿1:他们两个。

  记者:没事吧?这下撞的。

  孤儿1:吴金光画的。

  记者:吴金光画的是吗?他说他喜欢在这儿的生活,你呢?

  孤儿2:我也喜欢。

  记者:为什么?

  孤儿2:因为这儿的生活比家里的生活好。

  记者:一般的孩子都会喜欢家里的生活,你为什么觉得这儿更好呢?

  孤儿2:因为我爸爸妈妈都死了。

  记者:他们去世之后你是怎么生活的?

  孤儿2:跟奶奶在一起。

  记者:都是跟奶奶在一块儿,奶奶能照顾得了你吗?

  孤儿2:不能。

  记者:那你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呢?

  孤儿2:有时俺大爷就是给俺们干活。

  记者:那时候能吃饱饭 能穿暖衣服吗?

  孤儿2:穿不暖衣服。

  记者:你那时候心里难受吗?

  孤儿2:难受。

  记者:你叫朱进中叫什么?

  孤儿2:叫姑爷。

  记者:你是怎么到这个孤儿院来的呢?

  孤儿2:他叫我来的。

  记者:你当时愿意来吗?

  孤儿2:愿意。

  记者:为什么呢?

  孤儿2:因为家里没有人管我。

  记者:没人管你?那你在这儿能过好吗?

  孤儿2:能。

  记者:你会在这儿待到什么时候你觉得?

  孤儿2:十,长大十七八。

  记者:然后呢?

  孤儿2:然后出去打工。

  记者:这画儿你画的?给我们看一眼,我看你画得什么呀。

  孤儿2:这是小鸟,这是太阳,这是飞机,哦,这是飞机呀?

  记者:你喜欢的那个世界里,应该有这些东西是吗?

  记者:这一个通铺要住几个孩子?

  朱进中妻子:七八个小孩。

  记者:有几床被子?一二,好像也就三床被子,怎么够盖呀?那你们这被子怎么盖呀,两三个人盖一床被子是吗?

  朱进中妻子:俩人。

  记者:这被子太薄了,大姐,你这过冬怎么办?

  朱进中妻子:过冬咋办,渐渐冷了,晴天还好一点,如果阴天我就发愁了。

  记者:村里头这么多人,这么多家,为什么是你家来办这件事情?

  朱进中妻子:因为我家都有他,在外面跑这么多年,有点能力反正就干。

  记者:不担心他的身体?

  朱进中妻子:咋会不担心他的身体,全指望他,这50多个孩子全指望他,能不担心吗。

  第三部分:

  张云:前次说过了,因为这个项目是设计好了的项目,我们现在是按照项目备忘录来做,所以主要工作,还是在四川和云南开展,但是其它的,因为毕竟是艾滋病防治工作嘛,就是需要我们支持的,我们也尽量支持,但是很多支持都不是体现在资金上,就是现金上。

  解说:朱进中开始接受资助办孤儿院时,只是觉得请了村里的会计作监督,自己再费些劳力管好孩子们的吃住就可以了,并没有会想到出现今天这样难以为继的局面。如果最终得不到资助,孩子们将不得不回到以前的生活里。

  朱进中:有的孩子简直是吃的,住的,基本上说无法形容的。为什么呢?父母得病以后,把自己的口粮全部卖掉,为他们父母买上一瓶药到两瓶药,像这样的药,一个月就得四五百块钱,最低的就得三百多,要卖掉七八百斤小麦,才能买上一瓶药。按他们的家庭收入来的话,基本上说一个人能吃上两瓶这样的药,家庭基本上口粮就卖尽了。有一个孩子,现在跟着他大伯过生活,从九岁的时候,就给砖瓦厂去切砖坯子。

  记者:你看到这些心里是什么感觉?

  朱进中:心里也确实挺难受的,看到这些孩子。

  解说:正是因为看到了村里太多家庭因贫困卖血,因血染病,又因病负债最终拖累家人的情况,朱进中早已不再为自己的病花钱买药,而是把所有的积蓄在去年建成了房子,准备在自己走后留给妻儿。在朱进中家里,记者见到了那个8岁就失去父母,9岁开始在砖厂打工,现在已经不太爱说话的孩子。

  记者:那你自己挣的钱,自己拿到了吗?

  孤儿3:拿过。

  记者能拿多少钱?

  孤儿3:十二块。

  记者:一个月,还是一共?

  孤儿3:一个月吧。

  记者:你在那儿干了多长时间?

  孤儿3:二年.

  记者:你那时候想日子怎么过呢?

  孤儿3:上学。

  解说:52个早早失去父母的孩子,几乎每一个在来这里之前都有过无人照顾,忍饥挨饿的经历。这些与年龄相比显得沉重的回忆,已经使一部分孩子有了比同龄人更强的对人情冷暖的感知。

  记者:一个人能吃?

  朱进中妻子:有吃两个,有吃三个的。

  记者:这个时候都是长身体的时候。

  朱进中妻子:嗯,是的。

  孤儿4:大娘。

  朱进中妻子:哎。

  孤儿4:房上的塑料布刮掉了。

  朱进中妻子:哪儿的塑料布?那塑料棚是吧?

  记者:你去看看吧,大姐。

  朱进中妻子:刮掉了,刮掉了,哎哟,屋子里就没有挡的了。刮到哪儿了?

  孤儿4:刮得快刮下来了,刮下来了。

  孤儿们:是雪,是雪,是雪都下来了吧。冰雹,冰雹,冰雹。

  记者:穿的衣服呢,有没有棉袄?没有啊?今年冬天有衣服穿吗?你怕不怕冷?

  孤儿5:不怕。

  记者:怎么会不怕冷呢?今天外面风那么大。你有没有跟朱进中他们讲过,说没衣服穿?说过吗?说了没有,为什么不说呢?你能告诉阿姨吗?

  摇头。

  朱进中:一般的这些孩子,他不去说的,他知道我心里在想着他们,你看到他们这个样,一看到自己心里也挺难受,真的。

  记者:知道这衣服从哪儿来吗?

  孤儿6:不知道。

  记者:你知道中国农科院附小在哪儿吗?在这儿能吃饱吗?

  孤儿6:能。

  记者:穿衣服呢?

  孤儿6:都是穿得暖暖和和的。

  记者:暖和啊,我看看你这里头穿毛衣了没有?

  孤儿6:看。

  记者:看看,哦,还行。这小毛衣是哪儿的,是原来的吗?

  孤儿6:不是,是发的。

  记者:你的衣服都是发的呀?

  解说:接近零度的气温,即使是穿着毛衣和厚外套,记者仍然感到了初冬的寒意,而孩子们身上最多只有一件薄毛衣,多数床上铺的还是凉席。

  解说:朱进中离开家时,孤儿院五千元的借款还剩下一千四百元,最多只能维持半个月。尽管朱进中连日在北京奔波,每天从居住在四环以外的小招待所出发,要跑4、5个地方,资金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记者:你这几天心里什么滋味?

  朱进中:心里这几天压力特别大,再加上我的父母经常地犯病,我姨妈今天又去世了,确实压力呀,从长这么大以来,还没有这么大的压力。

  第四部分:

  朱进中妻子:慢慢地端好了啊,还有多少?后头。

  孤儿们:管,管,这碗太小了。

  解说: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条: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有资料统计,艾滋病毒在母婴之间的传播概率大约为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绝大部份在五岁左右发病,10岁的生存概率为零。孤儿院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做过HIV检测,五岁左右的孩子有两个,5岁到10岁之间的孩子有4个。朱进中13岁的女儿和11岁的儿子都和孤儿们吃住在一起。

  记者:可是有人会不会说,你这样的话,把健康的儿童跟感染的儿童,放在一起生活,会危险?

  朱进中:因为我对这一些,还有一些知识,他们同吃饭,同住宿是不传染的。

  记者:但如果不检测的话,他就没有早发现,早治疗的可能。

  朱进中:早发现,早治疗这样的事也是有的,现在对这些孩子,我有时定期对他们观察,看他们孩子的动向和他们的颜色。

  记者:你用什么方式观察?

  朱进中:凭自己的感觉就看到这些孩子,因为什么,如果是感染者的话,他们的身体是虚弱的,再一个经常是多病的,在观察期间这些孩子基本是正常的。

  解说:当地政府为孤儿院的孩子们减免了三分之一的学费,其余的由另外一位志愿者承担。小学村里就有,中学则设在4公里以外的另一个村子,13名上初一的孩子需要骑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才能赶到学校。已经有孩子察觉到他们称为关爱之家的孤儿院所面临的难题。

  朱海豹:现在我们关爱之家经济也有点困难了。

  记者:你怎么知道关爱之家经济上有困难?

  朱海豹:如果要没有困难的话,我们就不会冻得慌,被子应该有,吃的也没以前的好。

  记者:这些经济上的困难,是大人跟你们说的呢,还是你自己想的?

  朱海豹:自己想的。

  解说:朱海豹父母在去年病逝时只有35、6岁。留下13岁的朱海豹和9岁的弟弟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但是随后的爷爷得病,奶奶腿被摔折,使得这个原本就负债的家庭雪上加霜。

  记者:那你们怎么生活呀?

  朱海豹:我奶奶不能起来做饭,我们也没办法,只好饿着。

  记者:弟弟比你小几岁?

  朱海豹:小四岁。

  记者:你觉得他害怕吗?

  朱海豹:害怕。

  记者:你怎么看出来的?

  朱海豹:因为挨饿的时候,我弟弟每天晚上都哭。

  记者:哭的时候你劝他吗?

  朱海豹:劝。

  记者:你怎么劝他呀?

  朱海豹:我说我弟弟你别哭了,走,买方便面给你吃。

  记者:你是怎么知道孤儿院的?

  朱海豹:有的人说这儿有孤儿院你去不去。有的时候也考虑考虑。

  记者:你那个时候想去吗?不想?

  朱海豹:也不想去,因为奶奶在家里没人照顾。

  解说:直到后来朱海豹的姑姑回来照顾奶奶,兄弟两个才和12个孤儿一起,在今年2月成为孤儿院的第一批孩子。此后,和他们身世一样的其他孩子陆续搬进了朱进中的家。

  朱进中:自从我把他们搬到家里以后,我有什么烦恼什么的,能进到家里,什么都抛之云外,没有什么烦恼。

  记者:他们能给你什么呢?

  朱进中:他们能给我欢乐,我也能给他们一些父母的爱。

  记者:你最愿意在哪儿生活?跟谁在一起生活?

  朱海豹:跟进中叔叔。

  记者:为什么?

  朱海豹:在我们眼里,就像我们的干爹一样。

  记者:他做了一些什么呢?

  朱海豹:每天晚上,他半夜起来给我们盖被子。

  记者:那些都是别人的孩子?

  朱进中:都是别人的。

  记者:您为什么要在别人的孩子身上(付出)?

  朱进中:因为自己吧,我也是个感染者吧,以后在我自己不在人世的时候,可能别人也会去关爱我的孩子,再一个说,就是让一些晚期的病人,能看到有人能关爱这些孩子,他们走的时候也就舒坦的,能闭上眼睛。

  记者:像这些已经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人,之前会不会把他们的孩子托付给你? 朱进中:也有的有,有一次我去看一个病人,他的妻子是去年死的,这个病人在我看到他最后的时候,没撑两天就去世了。当时我到他跟前的时候,他惟一的要求就是兄弟呀,在我去世的时候,你能答应我帮我照看这个 孩子,我就能闭上眼睛了。

  记者:你怎么说?

  朱进中:我当时就是说,这个事情我肯定会帮你做的,你自己安心地看你的病吧,可是没过两天他就去世了。

  记者:现在他的孩子呢?

  朱进中:他的孩子现在在我那里。

  解说:虽然孩子们对艾滋病的了解仅限于无法救治,但艾滋病给每个孩子都留下了浓重的阴影。

  记者:你的作文里写过一段话,你说在你爸妈去世之后,你心里特别难受,听到别人叫妈妈的时候,你就会哭很久,这种心情你跟别人说过吗?能跟别人说吗?你怕不怕这种叫做艾滋病的东西?

  朱海豹:不怕。

  记者:你恨它吗?

  朱海豹:恨。

  记者:恨什么?

  朱海豹:恨它给俺们孤儿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解说:特殊的经历使得孩子们懂得了珍惜,孩子们学习都很刻苦。

  记者:你的学习成绩在你们班能排第几?

  朱海豹:前几名。

  记者:你弟弟的成绩怎么样?

  朱海豹:差不多,没以前学习好了。

  记者:着急吗心里?

  朱海豹:着急。

  记者:担心什么?

  朱海豹:担心要是不好好学习,长大他该干些什么,如果学习不好的话,要找工作也难找啊。

  记者:海豹,你能不能向我们形容一下,你将来想过的生活?

  朱海豹:会有好的生活,好的工作,还有学习也比较好。

  记者:你觉得你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吗?

  朱海豹:我觉得我们孤儿院的孩子们都能。

  记者:都能,靠什么呀?

  朱海豹:靠自己的实力。

  记者:你的实力在哪儿呀?

  朱海豹:坚强,好好学习。

  记者:如果没有人管你们的话,你还会有这样的信心吗?

  朱海豹:有。

  记者:没有人管你也有这样的信心呀?

  记者:那你这个信心哪儿来的呢?

  朱海豹:这是我自己的想法。

  解说:来北京之前,朱进中也曾经向当地有关部门求助过,但这些部门以私人孤儿院不在管理范围拒绝了他的申请;朱进中也曾经为孤儿联系过新的家庭,但又有谣言说他倒卖儿童,等到派出所调查清楚辟谣后又错过了领养时机。而在春节前,预计又会有10多个符合条件的孩子申请来朱进中的孤儿院。

  记者:别人会问你说,这些艾滋孤儿跟普通的孤儿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关注他们呢?

  朱进中:实际上呢,这些艾滋孤儿跟其他的孤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说法呢,在其他的孤儿呢,就是横遭天祸才撇下是孤儿的。那样的是寥寥无几的,可以说一个县城,几个县城,也是几家的,可是呢,这些孤儿呢,基本上是发生在一个村庄,一个县城,一个乡镇,像这样的家庭,不止是十家,八家的,将近几百家。

  记者:朱进中你知道,你现在就像一个柱子一样,汇聚过来的艾滋病的孤儿越来越多,你这个柱子,总有一天会承受不了这个压力的。

  朱进中:承受不了的时候,以后再呼吁更多的人去支持吧,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记者:可是生活里那么糟糕的事儿,都堆在肩膀上的时候怎么办?

  朱进中:糟糕的事不是说没有,那毕竟什么事情都有糟糕的时候,可是它只是一时不是一世的,我感觉到咬着牙是能挺过去的。

  第五部分:

  解说:在天亮时离开朱进中家后,记者走访了一家夫妻双方都感染了艾滋病毒的农户,两年前丈夫已经去世,留下了35岁的妻子和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

  记者:大姐,你好,我是中央电视台的,想跟您聊聊行吗?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嗯 。

  记者:那你现在一个人负担这个家庭呀?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个人负担这个家庭,这边兄弟两个也都有病,谁也不能替你那,各人还顾不了各人的家庭。嗯 都是这个病。

  记者:现在孩子上学的学费都是从哪儿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上学的学费都是借的。没有别的收入,就是说喂猪啥的,你也养不起,又没有钱买猪,一来你也没有啥粮食喂,吃的都全部是借的。

  记者:儿子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是那天天害的腿肚子抽筋,疼得嗷嗷叫,连买瓶钙片都没有钱买,这

  记者:你现在最担心的是什肗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调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