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故事:抉择的夜晚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9日20:09 新浪观察 |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金凡 时代在变化,经济在发展,我们的观念也在进步,中国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巨大变迁冲击着高校内外的年轻人。我写下我的一段就业经历,表明我们这代人也无愧于自己所处的时代。 就业抉择:我忠于自己 我家是个四口之家。我爷爷是我国第一批本土的金融人才,后来的中国社会动乱却让他和事业擦肩而过;我父母都是“老三届”,受到了十年动乱的影响,没有经过高等教育,一辈子都是任劳任怨,谈不上什么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是这个家庭中最年轻的一代,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我生于农村,长于都市,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却因为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想、幻想甚至空想而变得十分沉重。 围绕着我的第一份工作,三代人拿出立足点完全不同的职业规划,不同的人生观念、价值体验激烈交锋。我爷爷在银行工作了四十多年,他认为“金融最光荣”,建议我去银行;我父母希望我能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因为我专业是学工业自动化的,所以工作领域应该在大工业和制造业。 问题是有三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同时找上我。一家是中国建设银行;一家是上海通用汽车——美国通用汽车在华最大的合资企业;还有一家是一个名为易趣的网站。我兴高采烈地把好消息带进了家门,哪里知道马上就引起了一场更为激烈的家庭辩论。 爷爷以为我肯定会选择建行,于是翻出了多年不用的通讯录,找领导、找大学同学、找同事帮忙,指望依靠“开后门”得到“领导照顾”,结果却被告知,银行进行用人机制改革,用人政策要公开,银行要与大学生双向选择。老人家连呼“看不懂”。不久,我在建行的倒数第二轮面试中被淘汰。消息传来,老爷子好是黯然神伤了一阵子。 父母非常赞同我去通用,就因为它是那年“500强”的第八名。老妈拿着上海通用的企业介绍资料,向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所长张幼民问询。张教授一看企业商标,一听情况,连声道喜。 “在美国,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入职通用汽车,那么校方、执教教授和父母都会恭喜他,因为他进了一家全球最好的企业。”老妈把教授的原话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回来原封不动地转述给每个人听。性情激动的父亲当即拍板:我儿子就去通用了! 而我却不这么想。我不欣赏银行排资论辈的氛围,对汽车制造也没有什么兴趣。我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新兴的网络业,就像第一批借贷银行在威尼斯出现,休斯顿汽车工业迅猛崛起,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新行业——以网络服务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正在中国萌芽。 我想去那家网站。但是它的工资只是通用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且除了工资之外没有任何津贴。企业的历史甚至还远远小于我的年龄——它创业仅仅不过8个月。谁敢说这家小网站就能指引我的未来? 面对父母期许的眼神,我不敢把我的愿望说出口,那会伤了他们的心。我该怎么办?是遵从父母的意愿,违心地去一家大企业吗?那会伤了我的心。重重矛盾无法调和,真是郁闷。 抉择的夜晚:两代人的眼泪 紧迫的时间容不得人过多犹豫。上海通用和易趣网站都死死地咬住了我,展开了最后的争夺。上海通用不知怎么打听到我妈单位的电话,派出一名人事主管专门做我妈的工作。通用劝我妈“无论如何把儿子交给通用”,“孩子到了通用,您就放一千个心放一万个心”。看到一家跨国企业如此眷顾自己的孩子,我妈高兴坏了,手握电话听着听着幸福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易趣方面则是网站的副总裁找到了我。就在我参加考试前的一晚上,这位副总裁给了我一个电话,话语很简短。“知道你明天考电机,好好努力。我也是学自动化的。”“我选了IT业,我不后悔,我希望你也高高兴兴地做选择。” “这里有一份火热的事业在等着你。”结尾的那一句,我相信任何有血性的年轻人都会怦然心动。我忍不住要说“我决定去易趣”,电话挂了。寝室熄灯了,我捧着电话话筒无论如何不肯睡,因为我没有明确地说“Yes”,好像我放走了一个机遇。 考试结束了,通用的招聘流程也进入了最后一轮。人事主管告诉我妈,她儿子的成绩很好,有可能被列入中层管理,希望他进入通用后继续努力。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了。老爸大为高兴,破天荒摆阔气,倾囊而出为我买来一套高档西装,“儿子去了大企业,穿西装看着也神气,父母也有脸面。” 试完了西装,电话响了。一接电话,原来是易趣的那位副总裁。“考试完了吗?可以尽快来上班吗?”“我们大家需要你。”放下了电话,我突然做出了抉择。我平静地对父母说我不要去通用,我要去那家小网站。 父亲愣了半天,从我手中抢过那套西装,扔在地上,然后甩手给了我一记耳光,骂我“不识抬举”。母亲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哭了半天,我知道她一半是为我哭,一半是为自己哭——她已经把儿子入职通用的消息告诉单位里每一个人了,可她没那个福分,她儿子进不了“全球500强”了。 那一夜刻骨铭心。父母为了我的事情彻夜不眠,彻夜大吵。父亲吼着,要把我“用绳子绑了送到通用”,母亲哭着说自己命苦,老子没出息,儿子也没指望。我都听得一清二楚,因为那夜我就在门外——我跪在了门外。“小学、中学、大学,从小我的命运就不由我自己。我不是木偶,而是个活生生有感受的人啊。人只能活一辈子,我不可能为他人而活。”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我流下了眼泪,那滴滴泪水都蕴含着滚烫的感情。 我要创业:忠于自己且理解他人 很难说我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在网站工作三年后,我想到了要自己创业。但三年后的我更加成熟、更加稳健了。一般行业11年才遇到一次的经济危机,我在IT行业工作一年就遇到了,从波峰到波谷,从充满激情到举目颓丧,我也开始反思:是什么妨碍了我做得更好? 人在不断进步,两代人要学着相互理解,这个时代也会慢慢开始学会合理地评价个人。我们评价当代的年轻人就要看其个人的创新能力、信息估价能力、价值观和财富观。以往不再合时宜的伦理道德观念应该让位于更加民主、更加多样化的社会观念。 “最值得投资的股票不是英特尔,而是你自己人生的磨练;最好的工作不是在德意志银行,再好的金饭碗也不可能带来经济生活100%的满足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新与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传统的经济管理是管理财富,我奉行的管理学是管理创造财富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成功和恒久的快乐。”我明明白白地告诉父母我要回学校充电,然后要自我创业。 没有指责,没有强迫,两代人的这次沟通平和而且自然。父母说得好,无论孩子是就业还是创业,归根到底是学做人,他们都希望我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职业人生。当年打了我的老爸,这次给了我一个拥抱,他说我长大了,懂事了。 “谢谢你们如此支持我,”我又忍不住哭了。为人处世不仅是为自己而活,也是为他人而活,为感情而活,为信念而活。任何的职业选择,都要尊重国家、社会的需求,也要理解自己、理解父母、理解家庭,从实际出发,发挥才干,在社会大舞台中寻找贡献自己的合适位置。 走向社会就像读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尽管有时是无意的、不加思索的,那段经历依然在心灵中发挥着作用。就业、创业是这本“无字天书”的一段章节,有的书页写着激动,有的书页写着惊讶和忧虑,还有的写满了迟疑、喜悦和揪心的痛苦。当有一天,我能用我自己的语言,或幼稚或老练,或刻板或生动,搀和着个人的情感,真实完整地将它们表达出来的时候,我才算是长大成人了,因为我拥有了一份自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与《中国大学生》主办的“首届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征文。特别鸣谢以上两家单位为本专题提供独家征文。 相关专题:新浪观察: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