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游戏 | 邮箱 | 搜索 | 短信 | 聊天 | 天气 | 答疑 | 导航
首页 滚动 图片 国内 国际 社会 体育 娱乐 科技 财经 军事 专题 网评 评论 传媒 论坛 回顾 排行
















特别推荐:毕业生远程就业平台





   据统计,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80万,比今年增长68万。就业寒潮汹涌而来,招聘会场场爆棚,“天之骄子”与下岗职工、农民工同样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到底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大学毕业生如何检视自身积极调整?应具有怎样的职业精神?[发表评论]
  ·新浪观察“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故事”大型征文启事
 
●专访 人民大学劳动学院院长:大学生需要的观念革命   ●新浪时评 当“心情”遇到“薪”情
  优秀人才不是从校门一出来就立刻诞生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非常容易造成期望值过高,以致愿望落空后充满牢骚。>>全部 [发表评论]     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也是劳动力,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首先要在心态上端正自己的认识:大学不是高薪预科学校,大学文凭也不是高薪证书。>>全部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调查问卷

本科毕业后,你将要或已经选择的去向是:
 就业  出国
 读研  流浪
 创业  赋闲
 全职太太或家庭妇男
  

你认为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起薪多少比较合理?
 1000以下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4000以上
  

你认为用人单位是否应该把好的工作留给大学毕业生而不是没有学历的人?
 是,因为他们更优秀
 不,竞争决定一切
 要看是否名牌大学的
 太复杂,说不清
   

你认为找个好工作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的是什么?
 性别 容貌
 简历 学历
 经验 学识
 品格 职业素养
 性情 职业技能

相关推荐

·毕业生远程就业平台
·2004企业校园招聘
·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南
·2004年毕业生求职信息
·无领到白领--名企招聘

栏目说明

  我们力求从独特的视角出发,结合新浪的观察员评论和对权威人士的专访,引领大众对热点新闻和各类社会话题进行深度讨论。
   >>欢迎来信来稿!

往期回顾

·中医药的出路在何方?
·艾滋病日特别策划
·警惕中国社会暴力蔓延
·纪念肯尼迪遇刺40周年
·谁是物种灭绝的祸首?
·衡阳大火烧出了什么
·中国网络正疾速前行
·中国制造遭遇反倾销
·娱乐明星当选杰青?
·从老国脚被打说文明
·黄金周掘了几桶金?
·北京交通路在何方
·语文改革风波
·中国院士“危机”
·性博物馆遭遇尴尬
·透视中国问 题留学生
·聚焦业主运动
·文科状元不能上大学?
·中国跳水队遭遇滑铁卢
·大学生打工要交税?
·有多少遗产够我们糟蹋
·科幻之父在落寞中死去
·北大改革需忍痛前行
·大学成了“修道院”?
·“告诫”是冒犯吗?
·该不该赦免杀妻科学家
·SARS点燃中国精神
·新同居时代
·文坛的“叫喊”
·你喜欢“偷窥”吗?

 
  2003年遭遇了高校扩招以来的首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而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280万人,比今年增长68万;到2005年,这个数字将很有可能突破340万,而
2002年时还不到150万。面对汹涌而来的就业寒潮,有媒体报道,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起薪较去年有明显降低,平均为25000元到30000元(每年),仅相当于去年的60%左右。虽国家人事部近日表示以上消息不实,但这还是折射出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专家建议,今年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期望“最好不要超过2500元,这样最容易被企业接受”。
  招聘会场场“爆棚”,无奈僧多粥少,大多数应聘者都无奈地表示“只能是降低自己的要求。”日前在广州举办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应聘者的薪酬期望明显走低;南京某场招聘会提供岗位3000个,却涌进约5万名大学毕业生……“海归”的身价也大打折扣,月薪2500已不是新闻,而“海归”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
  持续的就业高压也催生了近百万“考研大军”。据初步统计,2004年全国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约94.5万人,比2003年净增14.8万人,创历史新高;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占50.2%,比2003年增长23.4%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刘尔铎教授指出,大学生就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大学生就业层次将会逐步下降;二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发表评论]
  ·南京:5万毕业生“抢”3千岗位 ·从社会精英转向中高层人才 专家析大学生就业趋势
[场景一]
3万大学生昨赶就业场
[场景二]
师范类毕业生凸现供需矛盾
场景三
福?祸?2004大学生就业形势
------------------------------------------------------------------------------------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是“人才过剩”还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接轨?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还是他们缺乏职业精神?直面现实,如何对症下药?[发表评论]
[天之骄子的心态]
  在计划经济时代,考上大学不但意味着“光宗耀祖”,更意味着身份跃迁,“包分配”、“包当干部”,目前这些观念依然盘踞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有的大学生一味视自己为“天之骄子”,无视社会对人才观念的变迁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就业方向和待遇期望过高,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其实,“天之骄子”的自信应建立在个人的才智上,而不是大学生的身份上,尤其社会发展至今,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群体而已。天才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合理起点才是明智之举。[评论]
 ·毕业生找工作“架子”没放下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专家提醒大学生要调整心态
[缺少诚信]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频繁毁约日益困扰着用人单位,虽然原因各异,但毁约使学生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也可能直接影响其所在学校下一届学生的就业。诚信缺失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对大
学生而言,似乎不能一味苛责他们,比如助学贷款诚信危机使很多银行惜贷,但有人指出这与
就业难不无关系。必须看到,缺少诚信严重损害了用人单位对某些求职者的印象:某公司招
一名职员,为其解决了户口等问题后,该人马上毁约并以“没有钱”为由拒绝交纳违约金,这
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某公司收到了数以千记的简历,大都是“学生会主席”,其中很多人来自
同一高校……
[发表评论]
 ·大学生就业难“冲击”助学贷款 ·大学生初次就业毁约频 ·大学生“造假”诚信度受损
[要求太高,牢骚多]
  大学生就业,急功近利与随遇而安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些人对起薪要求甚高,往往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任何合适的工作就牢骚满腹。其实起点并决定整个职业生涯,西方国家一直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教育,现在“终生学习”的观念在我国也日益深入人心,大学毕业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对大多数人,非“大城市”、“高薪”不干是不太现实的,最好“骑驴找马”。今年一些地方的民营企业成为热点,正反映了一些大学生的重新定位。[评论]
  ·专家给毕业生支招:如何作好职业生涯设计 ·大学生求职流行“骑马找马”
[重成绩、轻实践]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都会强调自己各科目的成绩,这固然重要,但是实践能力才是企业更看重的。现在有些大学的实习有名无实,一般都盖章通过,这种重成绩轻实践的做法是短视的,当然实习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某种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事情的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企业而言,一个人创造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他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这正是应届大学生欠缺的,如果把握每个机会锻炼自己,身价自然会提高的。[发表评论]
  ·树立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 ·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四大症结
[面子工程]
  每年毕业期间,都有很多大学生精心装修自己的简历,费尽心机、花钱如水,从半裸“低胸照”到VCD,从强调自己“貌美端庄、能喝酒”到各种复制来的荣誉证书、花花绿绿的奖状,更有人让家长“包办”炮制简历,但对自己要应聘的具体目标却不做分析,简历外表华丽却千篇一律,甚至投到某报社的简历上写着“某网站,您好”。重“面子”、轻本质是大学生求职简历的一大误区,而太多有“水分”的简历也使用人单位更不以其作为参考。[发表评论]
 ·大学生找工作怪事多 ·大学生求职履历不该“掺水” ·大学生为找工作重金搞“包装”
   
 
  大学生就业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就业构成我国三大就业问题。应届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但并非真的无业可就,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找到合适的起点、做好长远的规划,并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终生学习的信念。
  争论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扩招惹的“祸”似乎并没有太多意义。政府眼下亟需发挥好桥梁作用,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起平台,积极引导就业。从根本上,国家应着手解决政策性难题,比如户口、档案等,打破“就业垄断”,发挥人力资源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和公正;同时,对一些基础学科和“冷门专业”也应适当扶持。目前有些做法广受争议:女生专场招聘会是否合适?某些地方限制外来生源的“就业保护”是否违宪?大学教育能与就业率挂钩吗?
  同时,一些积极促进就业的措施正在发挥作用:团中央等部门主办的“大学生见习就业行动”将于明年3月正式启动;大学生远程就业平台卫星模拟面试也在推广中;首家大学生求职“一站式”服务公司在广州开业;各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举措不断推出……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转变了观念,或自己创业、或从别人觉得不起眼的地方做起,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媒体在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更应关心其他社会群体的就业现状,比如民工。在人口如此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难是正常的。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成为常态,没有理由规定每个大学生都须找到“高级工作”,关键是创造平等的机会,让强者显出本色,让弱者自强不息。[评论]
·“就业保护”不利于北京发展 ·大学教育与就业率挂钩之忧 ·网络游戏引导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创业故事:抉择的夜晚 ·“跳出农门”重返“黄土”家园 ·观念一变天地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论坛聊天邮箱手机短信息 值班电话:010-82624488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