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收起义看毛泽东建军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2日15:17 人民网 | |
林兆福 党的“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1927年8月9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彭公达回湖南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改组湖南省委,组织领导秋收起义工作。这就客观上为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具体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 8月12日,毛泽东受命回到长沙。8月20日,毛泽东又以中共湖南省委的名义致信中共中央,一再重申: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以与蒋、唐、冯、阎等军阀所打的国民党旗子相对。……立刻坚决地树起红旗。毛泽东这一鲜明的态度,不但充分表明他对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而且又在全党率先提出了“打出共产党的旗子”。旗帜问题的提出,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一个新发展。 9月11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所属各部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打出了自己的火红军旗,自湘赣边界的修水、铜鼓、萍乡出发,直指湘东,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从此,这支由我党独立领导,毛泽东亲手创建的工农革命武装便轰轰烈烈地登上了中国革命历史舞台,翻开了我军建设史上的辉煌一页。 工农革命军这支队伍诞生后,无论是部队构成的成分还是部队的政治面貌,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都是划时代的。这是一支由共产党领导,有苦大仇深的工人农民武装直接参加,公开打出共产党的旗子的新型革命武装。她来自工农,代表着工农民众的根本利益,肩负着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建立人民政权,解放广大劳苦群众的崇高使命。她的诞生是我党正确路线与右倾投降主义进行长期不懈的斗争的结果,是毛泽东建军思想取得伟大胜利的标志。 秋收起义的初衷是进攻长沙,建立工农政权。但是,起义爆发后,各路部队均遭敌人打击,进攻长沙受阻。这时,毛泽东便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敌情和形势,果断地放弃了进攻长沙的计划,立即回师铜鼓,转兵南撤。9月20日到达永新县的三湾村。 工农革命军自9月11日举旗暴动,因多次遭敌袭击,到达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原来的建制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整顿好这支革命军队,毛泽东在三湾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包括:在军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设党小组,连以上各级设党代表,营、团设党委;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明确规定长官不准打骂士兵;实行经济公开,官兵待遇平等,并在连队建立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士兵委员会组织。三湾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的建设解决了关键性问题,一是从组织上巩固了工农革命军这支刚刚诞生而又损失重大的革命队伍,为她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二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领导权问题;三是建立了军队中民主制度,为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官兵关系。部队改编后,阵容一新,精神为之大振,特别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形成和军队中民主制度的建立,给这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注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三湾改编,是毛泽东建军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块永放光辉的里程碑。他的突出贡献就是以深遂的历史眼光和英明卓越的政治远见,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之成为真正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武装集团。“支部建在连上”,是毛泽东的伟大创举,是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湖南起义和广州起义均未得到解决的成功之处。 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以后,毛泽东的建军思想便进入了一个全面、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同志在秋收起义斗争中为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而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不唯上、不唯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对于新世纪人民军队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光明日报》2002年7月30日 相关专题: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