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与东三省的“对话”:寻找失落的纽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4日11:46 新华网 | |
新华网杭州12月14日电 (记者 石庆伟 沈锡权) 长三角和东三省虽然相隔数千里,但在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史上,南北两个工业基地曾紧密协作、唇齿相依,携手担当起国家经济建设“领头雁”的角色。 星移斗转,世事沧桑。改革开放之后,南北之间的经济纽带逐渐失去,东三省在体制 而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序幕拉开,长三角也踏上了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南北两地重又开始寻找失落已久的经济纽带。 昔日协作纽带共系两地辉煌 “南有上海,北有辽宁。”这是上世纪中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南北两个老工业基地的赞誉。从这句话中,人们不难体会上海与辽宁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资源短缺的上海当年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最大的轻工业制造中心、能源化工基地,多亏东北的支持。许多为国家建设贡献过青春的专家,对长三角和东三省的协作有着深刻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斥巨资300多亿元,把156个重点项目中的58个摆在了东北,创建了东北“装备部”,使东三省成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动机”,其重工业撑起了国家建设的大梁。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资源丰富、采掘业发达的东北,曾为上海的资源消耗型工业提供了坚强后盾,上海的轻工产品由此名闻遐迩,满足着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东北源源不断地调出上千种工业产品、上百万台机械设备支援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各地,仅钢材一项就达5亿多吨。大庆油田40多年来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接近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一半,上缴税金4000多亿元,近90倍回报于当初国家的投资。东北不竭的原油供应,使上海摆脱了资源短缺状态,建起了化工基地。 两地的人才流动当年也十分频繁。长春建设一汽时,上海支援了上千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改革开放后,上海建设宝钢时,鞍钢培养出来的数千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大企业的总经理、厂长、总工程师,都有过辗转两地任职的履历。有资料显示,到改革开放前,东北累计为全国输出近200万各类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流到了长三角地区。上海的数十万知识青年也曾奔赴北疆,在黑土地上留下了青春的印记。正是这种人才、技术和资源上的互相支持、协作,促进了两地的建设和发展。 市场拒绝“东北制造”南北纽带逐渐断裂 “买机床,到沈阳。”这是句老话,但印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有过的辉煌。 但在十几年前,当赵玉民仍像往常那样背着20公斤重的砸机设备来到南方推销时,这位沈阳机床厂的老销售员突然发现,今非昔比,抢手的设备乏人问津。随着机床关税下调,进口产品大举抢占国内市场,昔日占国内市场一半份额、号称中国工业“母机”的沈阳机床首先“趴了窝”,大量产品积压。东北大部分国企也开始出现巨额亏损。 在迈向市场经济后,用计划手段建立起来的东北国企群体,以及依靠行政调拨和国家指令运行的东北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与全国大市场的联系纽带开始断裂。 市场困境崩断了企业的流动资金链,钢铁大户鞍钢每月出现达5亿元的巨额资金缺口,发生了连“文革”时也未曾发生的高炉熄火事件。长春一汽躺在“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摇篮里,“大解放”月销量由六七千辆猛跌到二三千辆,停车场排放着数万辆积压卡车。 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回忆这段历史时沉重地说,到1994年辽宁才全部取消指令性生产计划,随后辽宁国有经济陷入困境,百分之六十的企业亏损,亏损额上百亿元,大批职工下岗。 就在东北陷入困境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近十年来在浦东开发的带动下,抓住国际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在市场最急需的轻工业产品制造上取得突破。他们大规模吸引外商投资,开始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加工车间”;与此同时,浙江的民营经济、苏南的乡镇企业带着新鲜的活力,小草破土般顽强地生长起来,实现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扩张。这里的轻工、电子信息、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发展迅猛,步入外向度较高的国际经济循环。 经济界人士认为,东北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域在市场对接上出现“断裂”,主要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观念老、机制老、设备老。由于造不出市场需求的产品,“东北制造”逐渐失去市场。 地处黑龙江省的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张泽仁对记者说:“我们厂热轧机设备还是上世纪40年代前苏联从德国缴来的战利品,一直在服役,都老掉牙了!” 市场呼唤南北携手协作纽带开始重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研究所研究员胡春力介绍,我国每年大约要花1000亿美元进口设备,花1000亿美元进口零部件,这些进口件大多流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沿海地区,每年进口设备的花费远远超过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东北等地具备装备制造优势,如果能替代一定份额,不仅会促进自身发展,也会促进国家经济竞争能力的增强。他说,两个“1000亿”现象,说明了我国经济区域缺乏有效互动、协作。 长三角和东三省两大经济区域,尽管近十年来各自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两者对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近年来,长三角与东三省的经济技术交流在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下,民间层面的协作迅速增加。近来,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协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起来。 “如果没有区域经济的互动、互补,东北难振兴,长三角难长久。”胡春力对记者说。长三角近些年的发展,得益于跨国公司全球产业的转移,如果长三角没有自主发展动力,新的转移还会出现,因此长三角利用东三省的技术、人才和制造业优势,构筑自主发展动力是势所必然;同时,东三省需要长三角的资金、较为成熟的机制和市场。 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认为,东北资源丰富,工业、农业、能源、原材料等产业优势突出,技术力量雄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长三角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广阔。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表示,长三角无油、缺煤、少金属,离开东北的支持,经济发展难有后劲。 “现在我们除了吸引外资以外,还要吸引长三角的民间资本。今天,6万温州人‘闯关东'的景象已经出现。”沈阳市市长陈政高说,沈阳要下决心向南方民间资本开放市场,近两年沈阳市已从南方引来1200多家投资企业。 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朱绍毅说,从当前的经济现象看,长三角和东三省两大经济区域之间,人们已开始重视寻找曾经失落的纽带。(完) 相关专题:中央拟将振兴东北列为国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