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要沦为“小工大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5日11:11 国际先驱导报 | |
法国“民工”转型的现代化启示 与法国相比,我国户籍和用工制度使民工无法转型成为能力更强的技工。如果这种现象成为长期的制度性安排,将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逐步增多 国际先驱导报驻巴黎记者 杨骏 报道 中国每年在信息、生物、化学、法律等各方面有所建树的人才不过以“万”计,然而除了这数万名人才,另外上亿的产业工人尤其是农民工是否就失去了变成人才的权利呢?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否只需要少数高端人才来支撑?法国的经验表明并非如此。法国历史上“民工”的转型推动了法国的现代化。 “民工”转型催生法国现代化 有资料表明,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或周边地区的有效转型与法国现代工业腾飞时期相吻合,说明这种转型是法国在20世纪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百多年前,法国民工流向与我国现有情况有很大相似之处。法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从19世纪中叶就已开始,法国高等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系2000年的研究数据表明,1846年法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数的79%。到了1911年时只有56%。 20世纪初逐渐发展的新兴科学技术在某些行业,如电讯、化学药品、金属加工等的发展要求从业工人有专门的职业技能。这些行业的工厂企业大多建在离城市较近的地区,特别是巴黎、里昂等大城市周围。城市的吸引力使得其周边成为流动的外省和农村人口的聚集地,工厂企业在此易于招募工人并在可能情况下有条件就近对他们进行技术教育、职业培训,由此而形成城市的郊区,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在1906年至1931年间增加了34%。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农民或他们的子弟不仅获得其前辈所得不到的铁饭碗,而且有机会接触接受新科学技术的教育训练,成为有文化并有种种升迁机会的社会新阶层。 逐渐割断了与土地联系的农民或其后代进入工业生产行列,并在城市的底层恶劣环境中,特别是在城市边缘的郊区聚居,学会了城市生存生活方式,从而逐步融入这个社会。法国历史学家努瓦里埃尔指出:“大工厂与郊区结合催生了一个与过去时代非常不同的工人世界。”这个新的工人阶级与工业化初期的小生产工人已经不再一样。他们不仅在经济上与工业化的成就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置身于城市化进程之中,自觉不自觉地改变城市的面貌、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从法国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宽松的滞留和居住政策,较公平的用工原则使民工对参与国家现代化有了积极性,适当的培训使“民工”中的低端人才不断涌现,大大推动了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如今在阿尔斯通公司负责建造核潜艇的工作中,做复杂布线的高级工人许多都居住在曾经的“民工”城镇和城市郊区(现在是现代化的市郊和市镇),他们中不少人的祖父辈也曾经是“民工”,现在的这些工人则是企业的“宝贝”。 转型决定工人阶级整体素质 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中国背井离乡进入城镇在二、三产业打工的农民工约为8000万,这与城镇二、三产业职工的数目相当。在有些行业,如建筑、建材、采掘、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一线职工80%是民工。由此推测,民工在我国工人阶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然而,中国的民工转型却遇到了很大困难。在我国的不少企业里,城市和乡村两种户籍身份不同的工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待遇不同,企业对他们的管理方式也不同。工业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层是稳定的,有城市户籍的工人裁减到一定数量后,也逐渐稳定。这两部分人年龄在老化,而民工是大量流动的,可以不断补充。他们工作几年后,体力消耗得差不多,也该涨工资了,就被辞退了,再找年轻的。新来的年轻人平均年龄20岁出头,有力气却缺乏经验。由于他们是临时工,不是正式工人,即使再出色,也得不到任用、升迁和培训,在城市创业更是不可能。 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再过十年或二十年,随着民工阶层在工人队伍中总占据主流,工人阶级队伍整体素质将可能出现下滑趋势,这大大不利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进程。而且还留下民工子女教育、民工返乡的运输等等一系列负面问题。 中国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开始进入需要大量熟练、有技能、有创新精神的技工的阶段。如果企业和一些地方仅仅满足于掘取民工廉价的劳动力,如果民工不能有效转型而这种现象成为长期的制度性安排,将不利于现代化建设,同时还抑制了这一群体的消费潜力,削弱工人队伍素质。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步增多。当国家需要大踏步向工业化发展时,这种模式必然会拖后腿。本来应该拥有更多高技能出色劳动力的“制造大国”可能沦为“小工大国”。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