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保障的浙江战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8日05:33 东方早报 | |
能源安全保障的浙江战略 东方早报特派记者严晓媚 发自杭州 再有钱也买不到电 今年6月底以来,浙江省电力公司调度中心主任潘久经已成为新闻人物。几个月来,因为拉闸限电,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当地媒体上。 今年下半年浙江省严峻的缺电形势,让身居要职的潘久经伤透了脑筋。几个具体的数字,可以衡量出潘久经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6月30日夏季高温来临至今,除了10月1日这一天,浙江省每天都在拉闸限电;目前浙江省每天的用电负荷在1200万千瓦至1250万千瓦之间,这一数字仅相当于去年同期水平,这意味着,今年1至9月份浙江电力需求23.4%的增长,目前无法满足。 据潘久经估计,目前浙江省的电力缺口在200万千瓦至300万千瓦之间,这相当于整个杭州市区用电需求的2—3倍。 潘久经疲乏地说,这段时间,每天不停地与外省市兄弟单位进行电话联系,几乎已耗尽了他的全部精力,而往往一大早打出的电话,总要等到下午才能得到反馈。随着电力紧张程度的升级,以前全省用电的“一周一计划”,早已变成了“三天一计划”,到现在,已经不得不“一天一计划”了。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千方百计地想从兄弟省份买电,但这些方法基本上没有效果。”潘久经说,“人家自己都没电了,哪有电卖给你,现在是再有钱也买不到电了。” 经济大省能源小省 浙江省经贸委能源处处长诸葛建说,浙江本是能源小省,没有油、没有气,仅有的七八十万吨煤,也仅占煤炭总需求的1/10左右。一次能源的结构决定了浙江对电力的依赖性,而需要消耗煤炭的火电厂占省内发电量的比重却达63%,这决定了浙江能源对区外具有彻底的先天依赖性。 这一“先天不足”的能源结构,更因为今年的特殊形势,使浙江的电力供应“雪上加霜”:据了解,约占浙江省发电能力25%的水电,由于夏季干旱的影响,发电能力严重受制,而作为区外来电重要组成部分的福建水电,也因同样的原因基本中止了对浙江的供应。 据浙江省计委基础产业建设处介绍,今年是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年,今年1至9月的GDP增长速度为13.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达3039亿元,同比增长43.6%。但缺电却使浙江GDP的增长打了折扣。省长吕祖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今年上半年的“非典”给浙江GDP造成的影响为0.3%,而目前的“能源荒”拉的后腿已达0.6%,缺电使浙江全年GDP少增加100亿元左右。 钢铁、水泥等耗电大户损失惨重。据一位水泥行业人士介绍,杭州地区的水泥厂,停电一天减少的产量约为3600吨,按目前水泥380元/吨的价格计算,每天损失高达136.8万元。 事实上,浙江省的缺电事实几年前已现端倪。早在8年前,浙江就开始向国家计委报批嘉兴电厂项目,年年报批,却迟迟未果。业内人士介绍说,这与前几年国家明令不批准在沿海地区建设大型火电建设项目不无关系。 在严峻的缺电形势面前,今年10月,这一项目最终得以通过。浙江省计委有关负责人说,嘉兴电厂总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如及时审批,目前早已投产,浙江今年两三百万千瓦的用电缺口就被基本弥补,缺电形势绝不会如此严峻。 能用的应急措施都用上了 据浙江省计委基础产业建设处副处长陈海涛介绍,2004年,全省有6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机组投产,2005年起的三年内,这一数字分别为400多万、500多万和700多万。这意味着,若不考虑较目前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2005年后,浙江省的电力供需才有可能基本平衡。“2004年,将是最为艰苦的一年”。 在电荒形势下,浙江省内的发电厂已在超负荷运行:目前浙江省发电厂全年的等效利用小时数已超过7000,每天运转超过19小时,而按正常的运转、检修情况,这一数值仅为5000至6000小时。 潘久经说,以往被认为是应对缺电特殊办法的许多有序用电政策,如今都已成了常规手段。从影响最小的错峰填谷到轮流供应,到最后的拉闸限电,能用的应急措施都已经用上了。 浙江谋划能源安全体系 诸葛建向记者透露,浙江省目前正在谋划建立涉及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多个方面的“能源安全体系”。这一能源安全体系由省政府牵头,包括省计委、省经贸委等在内的多个相关部门都将派出负责人参与筹划。省政协一位人士说,相关的调研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开始,明年四五月份,调研报告就将产生。 事实上,据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为解脱限制浙江发展的能源瓶颈,浙江省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意在长远的一揽子计划,已在浙江省化为行动或列入议程。 11月9日至21日,由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带队,包括全省11个地市市长、大型能源集团负责人在内的代表团北上“谋煤”。浙江省能源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浙江富兴电力燃料公司,在山西和内蒙古先后与5家煤炭企业签署了中长期的煤炭购销合同,根据这些协议,到2010年,浙江省可从这5家煤炭企业获得4000多万吨的动力煤供应。 这是浙江首个煤炭供应中长期合同。而这一合同,恰恰与今年上半年浙江为填补电力缺口提出的“三个一千万”计划遥相呼应。这一计划是:在今后5年内,浙江确保1000万千瓦电力装机建成投产,确保1000万千瓦电源项目开工建设,确保1000万千瓦储备电源项目的前期工作。 一位知情人士还介绍说,私下里,浙江、山西两省还曾就联合投资在当地开发煤矿、建立电厂一事进行过商谈。 这在随后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验证。浙江富兴电力燃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工作部主任陈建平告诉记者,该公司近期打算在山西投资一个年产量约150万吨的煤矿,按照目前的形势,以后这方面的投资估计还会增加。但陈同时也认为,这些投资究竟能带来怎样的效果,目前还无法预计。 在谋求与外省市合作的同时,浙江省境内,一些正在筹备或建设阶段的电力项目,也在快马加鞭地展开。浙江能源集团公司提出了“三个提前”目标,分别为嘉兴二期1号机组提前至2004年8月投产,2号机组2004年底建成投产;长兴二期、温州三期提前到2005年底建成投产;浙能兰溪电厂1号机、浙能乐清电厂1号机提高到2007年底建成投产。 诸葛建告诉记者,为争取在天然气上的主动权,浙江省还改变了原本西气从上海接至杭州的中石油规划,自己出资修建从杭州到湖州的天然气管道,使西气可绕过上海直接通至杭州。这样,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位于“西气”末站的浙江省“无气可用”的风险就大大降低。 浙江的多方位主动出击,还包括目前正在与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积极洽谈的油气市场的项目。 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浙江的这一揽子计划,其意义已超出了能源安全体系这一范畴,浙江的长远战略,是建立一个包括煤、电、油、气、粮在内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据了解,北上“谋煤”的同时,浙江省也在北上“谋粮”,11月16日,浙江、黑龙江两省签署粮食购销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同等条件下,浙江省在丰收年份优先提供市场,黑龙江省在歉收年份优先提供粮源。今后3至5年,通过买断粮权和多元主体运作等方式,每年从黑龙江向浙江运销粮食250万吨。 12月初,宁波、舟山两市还就两港资源整合达成共识,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本人,则亲自出任刚成立的港口规划委员会主任一职。吕指出,两港资源整合后,要形成原油、铁矿石向长三角地区和厂家流域运输的海进江中转体系、现代化的临港工业基地和物流基地。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的这位负责人说,这一基地,就是我国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之一———宁波镇海。 应急背后的隐忧 面对极度缺电的现实,浙江省有关部门也开始对热电厂项目的审批开了“绿灯”。记者在浙江省经贸委能源处采访时,就连续碰到了几批前来办理电厂审批手续的企业负责人。 而事实上,据业内人士介绍,浙江省目前正在鼓励各县市上马热电联产项目。 “三个一千万”的提出和热电厂项目的纷纷上马,也引起部分业内人士对未来电力过剩的担忧。杭州半山电厂策划部副部长高德明认为,按现在的发展形势,未来省内电力过剩的局面完全有可能出现。而届时,小型热电项目也将不得不面对被淘汰的现实。 不过,陈海涛的看法相对乐观。“谁也无法预测到以后的经济发展速度,所以只能寄望于现在的规划跟以后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吻合的。”陈海涛说:“象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用电需求应该会进入快速增长期。不怕电多,就怕电少。退一万步说,电多了可以竞价上网,引入市场行为。” 浙江省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傅定法的忧虑则不止这些。傅告诉记者,浙江目前的酸雨覆盖率已经达到100%,环境已在超负荷运行,诸多火电厂的上马无异是雪上加霜。“从良性循环的角度考虑,经济实力雄厚的浙江应着重调整目前的能源结构,多用天然气这样的清洁能源,以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傅定法说。 相关链接 已于4月1日开始实施的日本《新能源特别措施法》规定,电力公司有义务促进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这一法规的实施将会对日本开发利用新能源产生积极影响。 据日本时事社报道,除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之外,这一法规同样适用于生物发电、不使用大坝的中小规模水力发电和地热发电。政府每年制定新能源利用目标,根据前一年的供电量向各电力公司分配任务。电力零售经营业主有义务向经济产业省报告新能源利用情况。 电力公司除了自建新能源发电设施、向风力发电业主购买电力外,也可以有偿向其他公司转移义务履行责任。与此同时,4月1日还将实施《修正节能法》,规定大工厂、办公楼、学校、政府机关有义务制订节能计划。 相关专题:我国若干省份出现电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