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让劳模“常回家看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8日15:4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作者;李春 李丽 近日看到一则报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劳动模范、开封工务段兰考桥梁工区工长范念明,自担任工长以来的10多年里,共放弃节假日720天,有13个除夕是在工区过的。近在杞县的父母一年也难见到儿子一面。 看罢有些想法,不说不快。如今像范念明这样放弃休假,“有家不回”或“有家难回”的劳模不在少数,尤其是节假日加班,仿佛劳模就理应如此,久而久之在人们甚至是劳模本人的头脑里都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框框:节假日劳模坚守岗位,才叫无私奉献。显然,这是对劳模以及劳模精神的一种片面的曲解和误读。 坦率地说,我们过去在宣传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劳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优秀品质,强调其高风亮节的一面,而忽视对劳模生活的平实描写,忽视对劳模真实情感的人性化反映,以至于不少人一提起劳模,就是“只讲奉献、不会享受”。即使是劳模自己,在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也往往把加班加点,不讲报酬,任劳任怨,不顾家庭,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固定模式。 对劳模宣传的神话更是造成劳模精神走入误区、远离生活的原因。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劳模是“完人”,方方面面都应该是先进的。这种求全责备的态度,导致了劳模难当,有些人甚至不愿当劳模的严重后果。 奉献是劳模身上的亮点,更是劳模精神的重要内涵。但这并不意味着奉献就一定以牺牲个人生活的权利作为代价。劳模也是人,他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情与爱;另一方面,劳模对企业、对社会贡献突出,他们为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付出了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汗水和智慧,他们是社会的财富,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其中就包含着为劳模营造一个更宽松自在的生活空间,尤其是企业的领导们,应该树立一种服务意识,主动为劳模创造机会,做好劳模的后勤工作,解决劳模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忙里抽闲,更多享受天伦之乐,以更加充沛的体力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作出新的成绩。 像范劳模这种一年难见父母一面,我们无法去评说对错,但为人父母的心情我们却可以体会。试想,天下哪一个父母不愿意在年老的时候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哪一个妻子不愿意在普天同庆的新年和自己的丈夫一起亲亲热热地走亲戚、逛逛街……但是有多少劳模越是在节假日越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无条件地让给其他的同事。而无论是从单位的领导还是同事,都觉得这种安排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很少有人站在劳模本人的立场上反思一下,劳模由于平时就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顾及家庭,到了年节,更需要回归家庭,尽一尽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义务,享受一下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劳模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是人民学习的楷模。更是与时俱进的先锋。那么,在如今这个追求生命质量、生活品质的时代,劳模对人们的影响不应该仅仅是在工作中的先进性,同时也应该体现出生活观念的先进性。这样才能真正吸引人们学习劳模、争当劳模。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进步。新时代的劳模应该是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职工,家庭的好儿子、好丈夫……是一个播洒阳光的使者。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让劳模精神发扬光大,重要的在于政府对劳模的关心与爱护,在于社会的倡导与弘扬。要纠正对劳模精神的误解,彻底铲除“当劳模吃亏”的看法。如今各级组织都加大了对劳模的关心力度,提高了劳模的待遇,改善了劳模的环境,但对劳模的“恋家情结”似乎关注的还不太够。 劳模要讲奉献,组织和社会更要讲关怀。在这里,我们想给领导们提个醒儿:在新的一年里,要让劳模们常“回家看看”,让他们享受到本应享受的天伦之乐。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