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特稿:学英语不是“以夷变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2日10:12 新浪观察 | |
作者:陆杰 日前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将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逐步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立体化的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教育部将修改现有教学大纲和评价系统及四六级考试办法,将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以实 这个质疑让我想到了巴别通天塔的故事:《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后来日子越过越好,就决定在巴比伦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这就是巴别塔。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于是巴别塔的建造最终流产了。巴别塔的故事最起码可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类要协作就需要沟通、要沟通就需要通用的语言基础。 在人类文明发展到需要不同语言、文化人群进行沟通之后,建立一种可以通用的语言规范的需求变不可阻挡地被提上了日程。早在1887年,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L. L. Zamenhof)就创立了世界语的基础,希冀创立一种简单易学的语言,用来作为国际辅助语言,而不是用来代替世界上已经存在的语言。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协作阶段,人类对通用语言的需求空前强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论喜欢与否,历史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英语是当今国际事务中被最广泛应用的语言,事实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的通用语言,开放的中国没有理由、更没有必要拒绝英语。 学习英语和“以夷变夏”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反对学习英语者一条最“理直气壮”的理由是英语是一种文化的侵略、是对汉语的戕戮。且不论陈寅恪、胡适等学贯东西的大师们并没有因为精通外语而荒废了国学,单从我们自己身边来看,又能找出多少精通外语而汉语水平低下的例证?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能否被保存,根本就并不可能取决于是否拒绝外来文化,相反,倒是能够兼容并包外来文化者具有更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由实力所决定,实力增强,文化自然会被保存和发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仅没有变夏为夷,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异族军事侵略带来的文化灭绝。 要学习英语,自然要有个考量学习成果的标准。当前国内最通用的考量标准基本上是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并不是说这个考试本身完美得无懈可击,而是说这种考量的标准一定要存在。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某些细节上可能的确有缺陷或不足,所以国家教育部也在致力于进一步完善这个考试的具体细节,使之成为能够更科学、更实用地考量英语学习成果的科学的考试,这种朝更好方向的努力绝不应该因为个别人“民曰不便”的理由中途而废。 学习英语能够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协作,与世界同步促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带动中国实力的增强——套用培根的一句话:语言就是力量。 相关专题:新浪观察:四六级英语考试改革之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