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些地方政府“办实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3日09:51 外滩画报 | |
刘以宾(武汉) 《北京市2004年在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说,北京今年的“实事”与往年相比有两个较大的变化:首先是实事总数是56件,而不是几年以来的60件。而且,今年“实事”力求更贴近群众切身利益,充分体现实事求是、不凑数的原则。 “办实事”这个词儿在与政府工作有关的“语境”中出现频率很高,而且已流行多年。按一般逻辑推理:既然它被单独“拎”出来说事儿,一定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抑或说是“对立物”。之所以如此强调“办实事”,之所以大造“办实事”的舆论,针对的恰是部分地方政府、部分官员的不办实事。 诚然,笔者并不想一概否认“办实事”之说法在特定情景下的积极导向作用,但也不能不指出,“办实事”同样也会成为一种误导。以下三种类型并不难找出实例:其一,有些“实事”也许立竿见影,但实则治标而不治本。按照国际通行的政府理念,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向公众提供安全与秩序。“安全”暂且不说,而“秩序”这东西实在很难,而且不大能“看得见、摸得着”。良好的“秩序”往往是政府长期努力的结果,但也是为百姓干的最重要、最本质、最大的实事。问题是,有谁会把“秩序”列入到“办实事”的范围?正因为“秩序”的这种特点,于是也就变得不大为政府所重视。 其二,有些“实事”是政府“做眼皮子活儿”。“眼皮子活儿”的最大好处是“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至于事关持续发展的、深层的、本质的“实事”,不仅做起来实在太难,而且未必能立马获得百姓的赞扬,于是也就不被重视。 其三,有些“实事”名义上是为百姓办的,实质动机却是给上级看的。或者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石二鸟”。其中奥妙不难解析:官员政绩以及官阶晋升主要来自上级评价,依据什么评价呢?总得有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通过近期在沈阳召开的“东北振兴战略国际研讨会”上形成的发展共识,笔者欣喜地看到一种新的“实事观”,即注重解决体制、机制和结构等深层次问题,注重改善环境。本月7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立法会发表2004年施政报告,同样强调的是“改善香港营商环境”、“贴近民情、改善施政”、“争取市民大众的信任和支持”等等。不难发现,二者都没把“办实事”挂在嘴上,但想必其办出来的事,是比以往那种挂在嘴上的“实事”更“实”、更有益于百姓的实事。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