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银行不是政府还欠的救命稻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3日10:06 京华时报 | |
作者:陈光 新闻主体:建设部近日通报的全国解决农民工工资情况表明,目前全国已偿付拖欠工资44%。为完成既定目标,一些省份表示,“哪怕贷款也要还欠薪”。 这样的表态充分表明了各级政府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重视,但其中也折射出了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在维护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其应有的经营目标。各家银行开办各类贷款业务,都有其自身的发放原则和条件。政府为解燃眉之急,想当然地让银行发放贷款,从经济收益的角度衡量显然是行不通的。如果政府对银行施压,让银行为政府“分忧解难”,又会成为干涉银行自主经营的武断之举。 道理虽是如此,但事实上,银行以“自主经营”、“经济效益”作挡箭牌,恐怕也挡不住政府强行伸过来的手。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动用了大批银行贷款;贪官污吏搞权力寻租,往往也打银行贷款的主意,随意乱伸手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弱势地位也惯成了一些政府的骄横作风,他们把银行当作自己的“钱罐”使用,横加干涉,致使贷款违规发放,造成国家金融资产质量的下降。据统计,地方政府拖欠金融机构贷款现象十分严重。据报道,某省仅拖欠农村信用社的借款就高达20.7亿元,欠贷时间最长的达20年。 这些数字潜在的威胁是诱致金融风险与影响社会稳定,毕竟银行贷款大都是来自存款人的钱。政府强行贷款,依仗的是政府权力,透支的是政府信用,这种长期的透支,直接危害是动摇整个社会信用的根基。 其实,即便银行为政府还欠提供了贷款,对于根治欠薪痼疾并无几多益处。因为,单纯的还欠正是治标不治本的浅层次工作思路表现。今天拿贷款还了欠薪,明天贷款到期之后会不会又欠薪还贷呢?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如同把钱从两个口袋里换来换去的把戏。 国务院日前决定,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对中行、建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这进一步说明,银行的经营在朝着经济全球化和WTO的要求而改变,那么政府再沿袭旧有的运作思路,动不动以政府的权力向银行要贷款,显然已不合时宜。 《京华时报》(2004年1月13日第A03版)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