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让“创造型”取代“工具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3日19:56 晶报 | |
作者:马龙生 少儿书画大赛这样的活动,相信各地都搞过不少,可深圳市“第四届深港少儿书画大赛”却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获奖人数多——从特等奖到3等奖,总获奖人数过千名,这在同类活动中是少见的;二是颁奖典礼前一小时,孩子们还没有放下自己心爱的画笔。在成年人看来,孩子们似乎对颁奖的“神圣”不太在意,这也与其它颁奖活动严肃谨慎形 我不知道本次评奖的具体标准是什么,但是通过记者采访相关人士,我感受到了这次评奖对少儿观察力、创造力的看重。这与传统的看重技巧,按“小画家模式”评选似有很大不同。设奖较多,一方面可能是基于对孩子们热情的鼓励,另一方面我想也与这样的评选思路有关。 颁奖典礼之前还在画,则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真、率性。这些获奖的孩子中,虽然可能会出大画家或专业美术工作者,但绝大多数将来还要面对与美术不大沾边的平凡工作与生活。可从小热爱美术的他们,肯定会比其他同龄人更多一些“发现美”的眼光、触类旁通的悟性。而这,恰恰是那些抱着“要么不学,要么就逼孩子当画家”的成年人最该具有的理性。 笔者会唱几口京剧,练过一阵颜体楷书,还收藏过一点现代艺术陶瓷。就是这么一点业余爱好,却对我如今已上大学的女儿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她常能有意识地品读一些具有美学价值的东西。 不少人指出,当今的教育,已滑入了“工具型人才加工厂”的误区。如果联系实际来看,此言的确不虚。如今的年轻人,电脑玩儿得熟极了,外语也成了人人皆备的“硬通货”,但是读写、领悟能力却差强人意,直接影响到自身创造力的提升,这无疑是教育的缺憾。而消除这样的缺憾,除了教育部门本身的努力,类似深港少儿书画大赛这样的形式,当然也是非常不错的方式之一。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