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线百余家长踊跃讨论教育问题(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2日01:47 京华时报 | |||||
两位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代表和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委员对读者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尽的解释和回答。 截至10点30分,本报两会百姓热线共接到电话近200次,累计通话时间594分钟。 问题一:家教市场亟待规范 读者陈女士反映现在很多家长都给孩子请家教,但家教市场鱼龙混杂令人担忧。是否能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或是到工商注册,规范家教市场。 记者调查:昨天下午,记者以家长身份致电部分家教公司咨询后发现,各家公司均称“由全市的优秀在职教师和大学生任教”,至于教学效果没有明确答复。各家公司收取的介绍费不尽相同。聘请教师的介绍费50元到100元不等,聘请大学生一般为50元。记者了解到,不少家长有类似的经历:家教公司找完老师后就不再负责,不少没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被推荐到消费者手中。 答复:钮小桦代表说,家教市场混乱是现在家长反映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现在大部分家教都是一种个人行为,有的老师甚至是打着学校的旗帜在招生,这的确亟待规范,他表示一定会向相关部门反映。 问题二:专科毕业就业难 读者孙先生、刘先生都反映了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孙先生在家闲了一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记者调查: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2003年6月进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不同学历的就业难度差异明显,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落实率依次为34.7%、77.9%、88.6%。 另据北京市人事局对2003年上半年北京市人才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本科学历的专业人才是人才市场的主体,约占60%;研究生学历的专业人才供需比例由第一季度的1.68∶1降为0.73∶1。 答复:王晋堂委员对孙先生的境遇表示非常同情。目前市场供需不平衡,导致部分学历不高但学有专长的人很难找到工作。王晋堂委员劝说这部分人不要非认准自己的专长不可,应该先在人才市场中给自己找个位置,先就业再择业。 问题三:打工子弟就学问题 来京务工的曾先生、杨女士等五六名读者都反映外地人子女在京上学难的问题。高额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让许多并不富裕的外地来京务工子女上不起学。 记者调查:反映问题的杨女士告诉记者,自己1980年来北京,孩子读小学的赞助费为1万元,每学期还要交纳借读费480元,读初中时因不堪负担某校高达3万元的赞助费而不得不改读费用稍低的学校。另一方面本市的打工子弟小学虽然收费低,但是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在朝阳区来广营花卉市场南侧刚成立的打工子弟学校“大众学校”记者看到,学校校舍很简陋,几排简易房搭起来成了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学校现在共有9名老师,从学前班到小学五年级共100来名学生。学费本来是每人每学期350元,因学生家庭困难,学校实际收费从50元到350元不等。 答复:王晋堂委员表示,外来务工子女缴纳一定的借读费是有相应规定的,如果学校按照规定来收取也不会太高,但赞助费就因校而异了。北京的发展与来京务工的外地人做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并表示会专门找相关部门反映此问题。 问题四:学生课本五花八门 读者赵女士反映各个学校的课本都不一样,有的甚至一个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有好几种。不知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孩子升学。 记者调查:记者从西城区实验学校获悉,该校12个年级共使用了21世纪课程改革、华北五省市统一教材、全国统一教材等10多个版本的教材。而且,西城区还将于今年全面推行“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西城区实验学校七年级和八年级实验班的语文、英语等学科都一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版本,即使是同一年级中,各个学科使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同。 答复:钮小桦代表说,目前各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而课程改革正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但从今年秋季开始,北京市初中将统一进行新课程改革方案。可有没有必要将全国各地的教材都统一,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问题五:孩子上学择校问题 家住西直门地区的刘女士反映孩子快上小学了,可家附近一些教育质量较好的小学却要收高额费用。 记者调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对于刘女士这样的情况,市教委已有明文规定。市教委规定应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招“择校生”,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进行疏导。2003年,北京10个远郊区县年内共撤并规模小、效益低的乡以下初中和村小学100余所,同时建设了一批较高标准的规范化学校,全市示范高中已经建立并评估了26所,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 答复:王晋堂委员表示,如果刘女士的孩子是就近入学的话,不该收取这部分钱。学校对择校的学生收取一定费用也是为了让学生尽量就近入学。因为各学校本身就有一定的招生任务,如果在此基础上增收学生的话,学校根本难以承受。 问题六:外地学生受不公待遇 在京务工的杨女士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内总无法受到与北京籍学生相同的待遇,这对孩子的成长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记者调查:杨女士来京经商18年,孩子在北京从小学读到了高中学习非常好,但在学校总是得不到和北京孩子一样的待遇,连个“三好学生”都没被评上。学校老师曾对她说:“北京孩子评上三好能在高考中加分,外地孩子不在北京高考,评上了也浪费了一次名额,不如让给北京的孩子。”杨女士说:“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老师在教育方面能不能体会一下孩子的心情。我的孩子从那以后就一直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特别自卑。” 答复:王晋堂委员和钮小桦代表同时表示,无论北京学生还是外地学生,都应享有相同的待遇,学校不应对学生分三六九等。他们会将这一问题带上两会。 本报记者 于杨 赵晓路 相关专题:2004北京“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