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会”评论:选民和代表需要沟通渠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1日01:29 新京报 | |||||||||
在北京“两会”召开前,15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本报和新浪网联合搭建的“平台”上面向全市征集议案提案内容,得到了不少市民的积极响应。现在,“两会”已接近尾声,有不少选民在追问:这些代表委员把我们的建议带到会上了吗?他们在“两会”上的表现如何?提出了什么议案提案?这些议案提案是否受到了重视? 选民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十分正常的,他们能保持对人大代表的持续关注是民主政治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本报回访证明,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代表委员后,代表委员们能够认真对待,有的建议直接促成他们形成了议案和提案。比如,律师刘红宇代表就吸收了一些市民建议,提出让更多律师进入社区服务的建议,而作为“的哥”的汪其华代表,根据市民建议提出了《解决垡头地区缺乏商业银行》的建议。 这几年,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重视自己手中那“神圣的一票”,也迫切希望与自己选出的人大代表进行沟通,这种沟通不仅仅是在会前的几天,甚至也不仅仅是在人大会议上,他们需要的是日常性的、无阻隔的、面对面的沟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沟通的渠道还不是很多,在代表和选民之间出现了“信息梗塞”,以至于有人发出了“我选出的人大代表在干什么”的疑问。 现在,不少媒体乐意为代表和公众的沟通搭建“桥梁”,这是媒体和代表双方职责义务的归位。正如胡敏委员所说的:“通过在晨练时获得信息毕竟范围有限。《新京报》与新浪网联合向市民征集议案提案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但是,我们在肯定媒体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认为这样的沟通是有局限性的,一方面,媒体不可能每天都能搭建这样的“桥梁”,即使有,代表和选民那么多,也不可能都会在这样的“桥梁”上“相会”。 所以,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开拓更多的、成本更小的渠道来满足选民和代表的沟通。有人建议在互联网上开设“人大代表论坛”,让选民和代表在上面自由发言;也有人建议人大代表要定期向选民“述职”,汇报自己近段时间来的工作情况(比如人代会结束后,代表应该把选民召集在一起,向选民报告这次会议的精神,以及自己在会议上做了哪些工作,全面回答选民的问题)———这些建议非常有借鉴价值,值得重视和推广。 事实上,除了媒体的牵线搭桥,代表和选民的沟通方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有一个前提,就是代表要有主动精神。他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所有工作都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而脱离了人民的代表,如何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呢?我们希望,通过媒体征集议案提案内容只是一个开端,在今后的时间里,能有更多的代表委员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再不要让选民产生“我选出的代表在干些什么”的疑问。本报评论员艾君 相关报道见今日A10版(来源:新京报) 相关专题:新京报-新浪网两会特别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