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陈水扁“台独公投”的技术解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1日15:27 《环球》杂志 | |||||||||
水番 就公投本身而言,是一种很好的民主实现方式,起源于瑞典,在欧洲兴起,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全民决定某一件事情。而台湾所谓的公投,仅仅是个名称而已,根本不是真正的公投。所谓公投,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必须由全民发起,而不能通过某一个政府组织发起。而在台湾,公投主要由泛绿联盟发起,从本质上就决定了公投本身的不合理性。在心
调查陷阱 民意调查是目前台湾很流行的做法,也可以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公投”。相信很多人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在台湾选举期间,两个主要党派都在搞自己的民意调查,而调查的结果,一般都会有利于自己一方。一般的老百姓就会认为,有人在调查中捣鬼,比如修改调查资料,在被调查者的选取上做假,甚至直接修改票数。而在一个调查业的高手来看,上面这些手法都是最最下乘的。真正的“做假”高手完全可以在对数据不做任何修改,进行完全科学的抽样的情况下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其中的手法并不复杂,比如我们做一个日常消费品的调查,只需要在调查的过程中暗示被调查者自己是这个厂商的代表,往往就可以影响到被调查者,让被调查者不愿意当面“驳面子”,从而选取对调查者比较有利的选项。这种暗示不必用语言表达,有时候只要在胸口带个厂商的标志就可以了。 语言心理 要在这种“公投”的时候捣鬼,有很多种方法。在这里我可以举个例子,让我们来看两种提问的方式: 1,您是否认为阿扁应该继续就任“总统”? 2,你觉得陈水扁还应该就任“总统”吗? 这两个问句表达了一个意思,但实际上的收效却大不一样。第一个问句我用了“您”这个字眼,提醒对方要互相尊重。其次我用了阿扁这个很有亲和力的称呼,又用了“继续”这个词,暗示阿扁现在就是“总统”。而第二句当中,我用了不大客气的“你”,而且直呼其名,并且用了一个很关键的字眼“还”,暗示大家他已经赖在这个位置上太长时间了。 这两个问题如果让老百姓选择的话,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第一个问句回答“是”的机率要比第二个高出很多。不要看轻这种语气上的区别,如果调查搞鬼,这种区别在影响“中间阶层”的时候,通常可以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就如我们和陌生人交往,在互不了解的基础上,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往往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何况在公投当中,双方相差不大的基础上,一二个百分点的差距已经是致命的。 舆论控制 “谎话说1000遍就变成了真理”,这句话本身并不是一句牢骚或者抱怨,而是一个事实。只要通过媒体做一些小小的宣传技巧,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经常将“台湾”和中国并列,同时还可以加上其他独立的国家,久而久之就让人觉得台湾是一个独立国家;在演讲的时候多用“我们台湾”、“我们要独立”、“我们不做其他国家的附属”这类包含“我们”的话,自然而然就让别人觉得这也是自己的想法。再在宣传角度上多宣传两岸的差异,打击对方,就很容易让全体人民的思想转向。至于控制媒体,更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情,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只要控制广告投放,控制新闻源头,媒体不低头就只有死路一条。关于这种通过舆论控制思路的感触,从我个人就可以做一个明证。我在2000年去台湾的时候,台湾同胞都非常热情,不论在台南、台中还是台北,绝大部分的人都持“维持现状”的看法,而在陈水扁执政4年后,台湾的台独思潮明显抬头了。 充分利用“精神幸福” 物质上的幸福很好解释,但是台湾这两年经济状况不景气,这种幸福恐怕并不能让台湾人民满意,于是陈水扁大肆鼓吹“精神幸福”,也就是“饿着肚子也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就目前形势看,台独的拥护者更多是年轻人,他们大多没有生活负担,涉世不深却又充满理想,自信很强,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让他们把台独当作“自己的愿望”,近乎盲目地去支持。这个道理和明星包装是一样的,绝大部分追星族都是年轻人,而追星的热烈程度更是疯狂,甚至有人会献出生命。而这些“明星”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只不过是表演者,所有的公开化的动作与言辞都是提前设计好的,个别人内在的素质可能连普通人也比不上。 陈水扁让台独分子追求的也是一种“明星”,这个明星包括了台独思想、民进党以及他自己,只不过手法要比包装明星高明得多,所以除了年轻人还吸引了很多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但是台湾更多的老百姓呢?他们的追求是什么?是“开国老百姓”?恐怕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家人的平安,朋友的关照,子女的孝顺,父母的健康、夫妻的恩爱才是最大、最直接的幸福。而这些不但和台独的“精神幸福”毫无关系,反而会因台独引发的种种危机而破坏。 “以民主的名义” “台湾非常民主,你们来了之后可以随便看,绝对没有问题”,这是我2000年去台湾访问时一个台湾朋友对我说的。于是我们听信这个朋友而四处浏览,没有老老实实地待在宾馆中。24小时之后,这个朋友接到了台湾某个部门将近一个小时的询问,我们一个个被通知马上回到宾馆,报告自己的去向。我虽然年纪不小,却是漫画的爱好者,当时正在一个网吧看漫画(台湾的网吧多提供图书漫画),有一部很想看的漫画还没有看完,至今耿耿于怀。那个朋友也从此不再说类似台湾民主的话。台湾的一些领导者,借着“民主”的名义,无非是想成为“民的主”而已。只要想想他们每一句说话,每一个动作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都充满了表演的意味,就让人对这种“民主”厌恶得很。这正是民主进程中最可怕的一种变化,就是将独裁的统治用种种手法进行包装,政治集团内部进行利益分配,对外则宣称“民主”统治。 充分抹黑的手段 抹黑对手,这是精神控制的一大法宝。对于陈水扁来说不但要抹黑大陆,也要抹黑对手,甚至“抹黑”整个环境。前两者好理解,抹黑环境则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手段。台湾的黑金政治是很有名的,而陈水扁和一众台湾领导的家财更是问题多多。这种问题对精神控制、偶像策略是很大的破绽。要想全面掩盖是不可能的,最高明的手法就是把水搅混,让人们反而抓不住重点。就像目前大陆的汽车产业,谁都知道汽车价格很高,但由于整个市场都高,所以反而没有人过多抱怨这个问题,呈现“认命”的状态。而在台湾,对于这些丑闻来说,台湾人民也早就在潜移默化中“认命”了。 为了能解释得更清楚,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就是陈水扁提出的两个“公投”题目。 题目一:“如果中共不撤除瞄准台湾的飞弹,不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你是否赞成‘政府’增加购置反飞弹装备,以强化台湾自我防卫能力?” 题目二:“你是否同意‘政府’与中共展开协商,推动建立两岸和平稳定的互动架构,以谋求两岸的共识与人民的福祉?” 两个题目表面看来没什么,但其中颇有深意。 1、两个题目都是无足轻重,不碍大局的,可以有效地缓解台湾和大陆人民对台独的抵触与敏感,形成“原来公投也没什么,一点不敏感”这种错觉。就如同吸毒,先吸一点不但无害,甚至还有调节神经紧张的功效。 2、两个题目暗示了台湾很希望“和平”,但是需要“自保”,无形当中把大陆放在了单方面“侵略者”的地位。 3、这两个题目都是有明显的答案倾向的,而它们的答案都是“是”。这毫无疑问在培养一种回答“是”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影响力不容小视,尤其是对“公投”不大关心或者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来说,有很强的引导性。 4、这两个“公投”题目,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内容模糊、空洞。这种类型的题目有很大的“偷换概念,扩大外延”的余地。比如第一个题目如果得到通过,将意味着军费开支可以无限扩大,甚至凌驾于政府预算和相关部门的权力之上,因为这是“全民”决定的。而庞大的军费开支意味着庞大的经济力量,可以借用购买军备的名义进行种种的金钱交易。任何人也不能干涉,哪怕所有台湾人都反对,到时候也来不及了,因为“全民”的名头已经打出,再想否决,可以,等下一次“公投”吧。 5、设计这种简单的题目,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引导“中间阶层”弃权。众多的中间阶层看到这种很容易做出选择的题目,最大的可能就是放弃。而另外一方面,台独分子却很积极地参与。虽然中间阶层人数占了绝大部分,但一个冷漠,一个疯狂,自然而然就会被台独分子占了上风。 相关专题:关注台湾“大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