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理爱听专家争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5日04:18 中国青年报 | |||||||||
黄章晋 “我们到底该听谁的?”对经济学家们经常出现的不同观点,人们往往会发出疑问。紧跟着的疑问是:既然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各执一端,那么政府是否该听经济学家的声音? 经济学家是否可信这个疑问,或许源自经济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充满观点对立的经
经济学家观点不同,是否意味着不该听经济学家的话呢?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教训,恰恰是由于政府很少甚至根本不采纳经济学家观点造成的。而仅听取某一种声音,同样会造成政府严重的决策失误。 经济学家的任务是对经济和社会问题做出“实然判断”,政府的任务则是做出“应然判断”。政府做出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首先是对事实的充分把握,而这种事实,政府与经济学家一样,都不是具备全能全知视野的上帝。因此,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依据的事实,往往更多地需要经济学家们的互相争论———他们为证明自己的判断而不断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以使“事实”更全面清晰地“呈现”出来。 就此角度而言,即使经济学家存在为不同特定阶层代言的现象,他们的判断也仍然是政府的决策所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而且,社会的各个利益集团也确实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政府决策的意见参照。 从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角度来说,政府对经济学家的声音和意见,如果听到的和愿意听到的只有一种声音,那么“民主”二字的前提就不存在,“科学”二字也同样无从谈起。在过去,专家决策,往往是某一观点专家决策的同义词,虽然“专家”,但并不“科学”。 经济学家们的争论更多更公开,无疑是一种可喜的变化。今天当着温家宝总理的面发生的争论,正是这种变化的一个注脚。正如林毅夫委员事后的介绍,这种积极变化首先是来自领导人的鼓励。当然,政府决策需要的并非仅是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和争论,还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加入进来,更需要制度保障。对此,政府已有了积极的认识———今天在政协经济界和农业界委员联组会上,温家宝总理说:国务院将定期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听取民主党派、专家学者的意见,这要成为一项制度。 相关专题:2004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