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4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两会聚焦:警惕耕地“营养不良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7日10:51 新华网

  两会聚焦:警惕耕地“营养不良症” ( 新华网 2004-03-07 10:51:00 )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 警惕耕地“营养不良症”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李薇薇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不管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有土地才有农业,才有人类的生存基础。可我们面对的现实却是,在人均耕地数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5%的情况下,耕地质量低下的问题更加令人担忧。”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洪绂曾指出,我国耕地已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症”,保护耕地数量更要保护耕地质量;同时,也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弥补耕地数量的不足。

  三分之二耕地“营养不良”

  “原来号称‘北大仓’的东北黑土已经变了模样。在一些土壤受侵蚀比较严重的地方,昔日黑油油的土地变成了‘破皮黄黑土’,甚至是‘露黄黑土’,土壤性能大幅下降。”

  据洪绂曾委员介绍,我国现有耕地中,氮、磷、钾营养元素含量普遍偏低,再加上盐碱化、耕层浅薄、渍涝、干旱缺水等原因,高产稳产田面积很少,中低产田却占到三分之二。“在欧洲,大面积分布着棕壤、褐土和黑钙土,而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还不及欧洲同类土壤的一半。”

  洪绂曾说,造成我国耕地质量水平偏低的原因很多。从客观上讲,我国人多地少,许多质量较低甚至不宜农用的土地,都被开垦成了耕地,而这些低质土地在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是不会被开垦的。

  “实际上,耕地质量下降主要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洪绂曾说,我国耕种历史久远,在长期的利用过程中,虽然一些地方维持了地力的长久不衰,有的地方还培育了一些高肥力土壤,但许多地方的耕地地力仍因产投不平衡而逐步衰竭,一些利用不当的地方还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每年因沟壑侵蚀、表土冲刷、水冲沙压损失的耕地就达100多万亩,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四成左右的耕地正在不同程度地退化;另外,由于工业与城市“三废”的排放、农业中农药、化肥、农膜的过量使用,我国已有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谁来养活中国人

  “耕地质量低下已经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据洪绂曾介绍,耕地质量低下造成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低而不稳,迫使我们只能实行以丰年补歉年、藏粮于仓的粮食供应策略,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而且一旦连年欠收或计划不周,就难以保证粮食的稳定供应。

  耕地质量低下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生产同样多的农产品,低肥力土壤要比高肥力土壤施用更多的肥料、增加更多的劳力、机械或水的投入。

  耕地质量低下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科技进步的作用。我国一贯重视作物育种,但育出的优良品种在大田生产中多数达不到预期产量,主要原因就在于许多地方土壤肥力达不到高产品种的生长发育要求。

  耕地质量低下还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由于土壤污染造成的农产品有毒物质含量超标问题,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洪绂曾指出,目前我们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没有一天不感到来自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需求增加的压力。我们不能想像,可以在如此数量不足且质量低劣的耕地上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把现有的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高产田,到我国人口达到15亿以上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了。

  提高耕地质量就等于增加耕地面积

  “耕地数量虽然受到客观条件制约难以大规模增长,但质量却可以通过人为的培育而得到提高。”洪绂曾提出,各级政府在重视保障耕地数量的同时,更要关注耕地的质量问题,改善土地资源的利用,把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维持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问题来抓紧抓好。

  他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我国的耕地质量管理与地力培育机制。通过这一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和扶植农民积极进行所承包耕地的改良与培肥工作;扩大投资渠道,建立政府、社会、农民投入相结合的耕地地力培育工程的投资体系;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时不仅要做到数量上的平衡,而且要做到质量上的平衡。

  洪绂曾希望有关部门,将耕地地力培育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地力培育,列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较大幅度提升基本农田的地力等级,使东北黑土地区、西北内陆盆地等地区的土壤退化现象得到基本控制,实现高产稳产;另一方面使北方农牧交错带、黄土高原和南方岩溶地区等生态问题严重的地区,逐步形成人均0.5亩以上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以保证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从长远看,我们还应当把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和‘十一·五’的科研计划中,把有关耕地质量方面的研究作为重点内容领域之一,大力提高我国耕地地力培育、土地退化修复等方面的科技水平。”

  相关专题:2004年全国“两会”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