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灼基:2003年经济运行正常 总体没有“过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8日08:46 人民网 | |||||||||
人民网记者 胡晓生萧灼基在3月7日的记者招待会前做准备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在为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大会上准备的发言稿中,特别强调:2003年经济运行正常,总体没有“过热”。其全部内容如下: 当前国内外都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一,2003年虽然经济增长率较高,但如果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比较,则是正常的。1979—2001年平均增长9.4%。其间:1986—1990年平均增长7.9%,1991—1995年平均增长12.0%,1996—2001年平均增长8.1%。 第二,上世纪90年代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1998—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8%左右,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未能充分释放。2003年增长幅度较高,使这种潜在能力逐步释放的表现。 第三,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变化,推动了房地产、汽车、钢材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高增长,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人均GDP已达3000——5000美元,是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是汽车进入家庭的重要时期。房地产和汽车生产链条较长,因而对国家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第四,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和世界经济的回升,推动了外需的大幅增长。2003年仅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出口贸易增长32%,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第五,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和国外投资大量增加。2002年——2003年两年,居民存款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利用外资1050亿美元,约9000亿人民币,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 第六,看待经济增长是否“过热”,最根本是看与增长关系密切的重要指标是否正常。判断一个国家经济状况,除GDP外增长率外,还有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状况。2003年我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是正常的。通胀率已经摆脱前几年的零通胀和低通胀,但仍保持较低水平。失业问题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2003年城镇就业增加850万人,下岗再就业450万人,均已超过年初计划目标。国际收支情况良好,实际利用外资535亿美元,比上年有所增加。外汇储备增加1168亿美元,达到4033亿美元。同时,财政收入增加20%以上,国有企业利润总额达到4000亿元,提高50%。所有这些都表明国经济增长是合理的、正常的,总体上不存在“过热”问题。 相关专题:2004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