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粮食战略初定 解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9日05:5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编者按:2月8日,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本刊特邀请中共中央党校部分学者撰文,解析个中精髓,并预测未来中国可能采取的重大措施,供读者参考。 一号文件明确指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文件的第一个问题,主要讲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其实更重要的是粮食安全问题。把
基本点 强调粮食主产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粮食优势:一方面,正确调整结构,走高投入、高效益、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路子;另一方面,寻求用进口粮食替代“进口土地”、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替代“出口劳力”的办法,处理部分粮食安全问题。 发展战略 其一,发展多种经营,培植新的生长点。运用综合经济手段向粮产区倾斜,通过增强其综合生产能力,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大农业路子。 据统计,今年农业税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可减轻农民负担约70亿元;取消农业特产税,可为农民减少负担48亿元;而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规模将不低于100亿元。中央还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除农业税。今后,国家将较大幅度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据悉,从今年起,国家将集中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土地开发。国家用于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也主要用于主产区。2004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地区也要对本省(区、市)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其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各级财政将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文件要求:金融机构对农村社区有再投资义务;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探索实行多种担保形式和设立农业担保机构等多种途径,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种粮与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 其三,实施加工增值战略,走以工补农、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实行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结,按照抓龙头,健龙身,活龙尾的思路,大力培植龙头加工业,销售企业,建立商品基地,引导农民闯市场。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服务作保障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实施包括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在内的完整体系,把开发贯彻到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大力发展加工转化,带动农村经济进入种养加一体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实现粮食主产区产业化的新道路。 其四,走科技兴粮的路子。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 其五,搞活粮食流通,走大市场的路子。从2004年开始,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确立用价值规律驱动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制定和实施“多产粮多收益”的农业保护政策和区域经济平衡政策。建立新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文件提出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要求有关部门抓紧清理和修改不利于粮食自由流通的政策法规。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步伐,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完善粮食现货和期货市场,严禁地区封锁,搞好产销区协作,优化储备布局,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和宏观调控。当前,粮食主产区要注意发挥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赵素芬)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3月09日 第六版) 相关专题:2004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