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簠簋俎豆制度文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5日23:31 城市快报 | |
-刘尚恒 文人一生埋头书籍,或读或写,相伴终生。不论是诗词歌赋,抑或解经注史,都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历代相承,汇成中华民族文化洪流,波澜壮阔,滔滔无际。室名斋号中颇有一些反映他们读书治学的专业内容和特色。 诗礼堂,清王又朴室名。又朴(1681~1763),字从先,号介山,天津人,雍正进士,以治经为长,著有《诗礼堂全集》。此室名取意于孔子诲其子孔鲤的“趋庭受教”之典。《论语·季氏》载:“陈亢问于伯鱼(鲤)曰:‘子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藜经堂,清刘秉心室名。秉心,字性孚,静海人,嘉道间廪生,于经学尤为嗜爱,著有《藜经堂文稿》等。此室名取于汉刘向校书、遇老人授经的故事。据《三辅黄图》六载:“刘向于(汉)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扣阁而进。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 绣余吟馆,清周常琇室名。常琇,字友兰,天津人,周光裕之曾孙女,能诗,著有《绣余吟馆诗草》。绣余,即从事刺绣之余。刺绣乃古代女子基本技能之一,为“女红”重要内容,而读书、写作被视为绣余之事,古代女性著述称为“绣余”者,不胜枚举,可见女子被处于压迫地位。 理石山房,王新铭室名。新铭(1870~1960),一名吟笙,天津人,清光绪举人,继严范孙之后创办小学,解放后被聘为市文史馆馆员,工诗、善画、喜篆刻、善联语,著有《理石山房印谱》、《啸园楹联录》等。其室名因其精篆刻而得。 簠室,王襄室名。襄(1876~1965),字纶阁,天津人,甲骨古文字学家、文物考古学家,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著有《簠室类纂》。簠,古代祭祀时用以盛稻米的器皿,长方形,口多外侈,有四短足。《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以此名室,示其学业爱好内容。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