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史海钩沉:孙中山张园论国是 心怀惆怅盼国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5日00:24 城市快报

  孙中山张园论国是———

  心怀惆怅盼国强

  记者黄卫/城市快报

古天乐新片征召女主角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1924年12月4日上午,天津法租界的美昌码头(今营口道与张自忠路交口附近)人山人海,旗帜飘扬,军警林立。11点40分,一艘巨大的轮船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停靠码头。11点50分,一位面庞精瘦、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在迎接代表的簇拥下走出船舱,随着他的出现,岸上的欢迎人群大声欢呼:“孙中山先生万岁!国民会议万岁!”鞭炮声同时如爆豆般响起,军乐队高奏凯歌,向这位伟人致敬。

  这一年,是孙中山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天津。在来津的路上,孙中山先生满怀救国统一的愿望;但当他离开天津赶赴北京与段祺瑞会谈时,已是身染重病,心灰意冷,带走了民主建国的惆怅。

  新政将行孙中山北上商国是

  1924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皖系段祺瑞、奉系张作霖与广州的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共同推翻直系的曹锟政府以及他的幕后支持者吴佩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郭剑林教授把段祺瑞、张作霖与国民政府(即孙中山)的联合称为“三角联盟”。在这一年双方的战斗中,由于直系冯玉祥将军的倒戈,使吴佩孚与曹锟一败涂地,三角联盟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即将成立的新政府权力该如何分配。由于段祺瑞与张作霖组成同盟,冯玉祥感觉在权力分配上受到了冷落,于是向广州的孙中山求援,请求孙中山北上商讨国是,重新决定权力的分配。

  据郭剑林教授介绍,在三角联盟发布讨伐直系军阀的檄文布告中,领导人的顺序为孙中山在前,段祺瑞在后,以孙中山的名义联合多方力量讨伐吴佩孚与曹锟。因此,对于新政府的职位,外界认为理应由孙中山担任未来的大总统,段祺瑞作为总理。虽然孙中山对于权力看得很淡,但段祺瑞与张作霖却将此看得非常重要。尽管孙中山抱着一腔统一政权的热情北上会谈,最后却变成一场尴尬的见面。

  先发制人段祺瑞抢先当“总统”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囚禁了大总统曹锟,随后向广州的孙中山发出邀请电,请其北上。11月13日,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离开广州,12月4日抵达天津。但在旅途中,孙中山就知道了段祺瑞11月24日在北京陆军部大礼堂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并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六条组成了政府。此举令孙中山十分不满,由此也看出了此行的艰辛。

  据郭剑林教授介绍,段的政府形成曾一度酝酿过委员制,段祺瑞以其相似苏维埃为由而加以反对,采取了临时执政的名义,既可区别于委员制,又利于实际政治的运用。换个名称,便集总统和总理两者大权于一身,而且别无监督机关(国会)的存在了。临时政府依条例规定,以临时执政(简称执政)总揽国民政务,统帅陆海军,对外代表中国。这是国家元首的身份,职权与总统相当。从制度上说,执政的职权是很大的,又毋须受着什么民意机关的牵掣,但这时的段祺瑞在各方实力派的支配之下,大权亦无从发挥,实际掌握政府实权的,还是奉系的张作霖。但段、张二人如此举动,就为孙中山北上会谈设置了障碍,使三角联盟的存在失去了意义。

  两种态度伟人感受人间冷暖

  孙中山走出船舱之时,立即感受到天津各界群众对他的真切感情,码头上黑压压地挤了不下5000余人。据转天的天津报纸公布,天津几乎所有的团体都派出代表迎接孙中山的到来,这里面有着人们熟悉的名字:邓颖超、马千里、安幸生、宋则久等。在警卫人员的簇拥下,孙中山登上准备好的一辆黑色轿车,驶向住地———张园(今鞍山道上)。由于旅途劳累以及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孙中山没能在码头发表演讲,但通过人们真诚的表情,已经让这位伟人感到了天津人对民主建国的向往与拥护。

  当天下午,孙中山顾不上旅途劳累,在邵元冲、孙科、李烈钧、汪精卫等人的陪同下,到曹家花园拜访居住在此的张作霖。没想到,原本作为邀请方的张作霖却摆起了架子,使得会谈在一种尴尬的气氛中度过。

  郭剑林告诉记者,张作霖得知孙中山要来拜访,立即传谕部属,警戒得非常森严。等到孙中山一行到了他的行辕门口,他摆起架子,没有亲迎,而是让张学良出来迎接孙中山一行。到了会客厅,他也没有立即出来会晤,等候许久,他才走来见面,意气傲岸地踞于上座,显示出惟我独尊、盛气凌人的情势。

  孙中山看到这种情势,自然心中十分不快。宾主之间,默无一言,一时陷入僵局。经过一度静寂和沉闷,还是孙中山开口:“承派军警前往迎接,鉴于情势,所以今特来访晤,表示谢意。”接着又说:“这次直奉之战,赖贵军的力量,击败了吴佩孚,推倒了曹、吴的政权,实可为奉贺喜。”张作霖听罢,这才开口,说:“自家人打自家人,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更谈不上什么可喜可贺。”张作霖谈话时,眉宇间流露出一番不欢喜的样子。这时,李烈钧看到孙中山的随行人员都很窘迫,忍无可忍,便离座站起来说:“话虽这样讲,要不是把国家的障碍像吴佩孚之流铲除,虽欲求国家进步与人民幸福,是没什么希望的。今天孙总理的庆贺,实有可贺的价值,也惟有您能当此一贺啊!”张作霖这才显出一副笑容。这时孙中山又徐徐地说:“协和(指李烈钧)说得对,回想自民国以来,当面得到我贺词的,也惟有您一个。”谈到此,满座欢笑,方才的僵局遂被打破。

  唇枪舌剑孙张津门论军政

  据郭剑林介绍,张、孙二人矛盾的焦点在于三民主义问题。为了避免孙中山在天津宣传三民主义,张作霖说:“听说明天您应各团体之邀,预定在大舞台演讲三民主义,届时听众一定很多,人员杂乱,保卫工作十分困难。您身膺国家重任,行动应该小心为好,我认为不如免了,以免发生意外。”孙中山回答:“我已习惯于在群众前演说,此层担心不必过分操心。”但张作霖再三说应该小心为是。孙中山认为不讲也没有什么,但只是承蒙各团体的雅意,实在盛情难却。最后,由于孙中山肝病发作,演讲被迫作罢。

  关于军队,也是孙、张谈话的重点。刚一开口,孙中山向张作霖表明说:“我已嘱咐国民党不做官,但希望您提倡废督裁军。”张作霖马上回答:“我先自行解职,但请您劝阻国民军不要扩充军队。”

  关于政权问题是此次谈话的重中之重,所以,张作霖是当仁不让,想单刀直入,但他十分精明,又图谋把这个球踢给孙中山,使他落入自己的圈套。因此,张作霖开口就问:“面对时局,您认为段祺瑞能否担当此任?”孙中山也明白其意,就做了个人情,说:“现在除段祺瑞外,实在没有他人可担此重任。今后诸事可全委托他来办理。”张作霖见其目的已经达到,就紧追不舍,问:“您预定在北京停几天?”“约两星期。”孙中山说。张作霖又问:“此后是否赴外洋游历?”“一俟时局稍定,即作欧美之游。”

  郭剑林据此分析,表面上看来孙中山不关心政权,其实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整天勾心斗角、阴险狡诈的军阀们,其书生形象是不言自明的。12月8日,张作霖到张园来回访孙中山。他劝孙中山放弃联俄政策,并且说各国公使都反对这个政策,不要反对外国人,并表示愿意代孙中山疏通与外国人的感情。他说:“这件事情包在我张作霖一个人身上,一定可以成功。”孙中山听了是又好气,又好笑。直到这时,他才深刻地体会到,军阀是多么的不可信赖。

  天津会谈认清军阀真容

  忧国忧民抱病离津入京

  也许是压力过大,也许是许久积压在胸中的怨气,导致了一代伟人的肝疾复发。自从到津以后,孙中山就被肝部的不适所困扰,此时孙中山还没有想到会是肝癌在作怪。经日本医生诊断,认为是肝火过盛所致,静养几日即可恢复,故此,孙中山与随员们都没有往坏处想。孙中山每天除了批阅文件,便是和前来拜访的人物会晤。特别是与段祺瑞特使的几次交谈,更让他看清了段、张等人的目的,忧国忧民的心情更加沉重。

  段祺瑞上台后,提出在一个月内召集善后会议,以解决时局之纠纷,在善后会议议定后,再在3个月内召集国民代表会议来解决一切根本问题。郭剑林分析,就本质说,善后会议与以往的军阀和平会议没什么区别,它只能是一次大小军阀分赃和重新均衡势力的会议。在对外关系上,段祺瑞于其上台宣言中提出外崇国信主张。所谓“外崇国信”,就是要承认几十年来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就是维持它们在中国的既得权利和统治特权。此举自然得到了列强的赞同。

  对于善后会议与承认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孙中山则坚决反对,孙中山在直系垮台后,提出了两项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换句话说,孙主张国家大事交由人民去解决,而段主张由实力派的军阀来包办。刚开始合作,双方就是这样针锋相对,无法调和。最后孙中山方面表示让步,但提出两条要求:一条是限制善后会议的职权,另一条是善后会议须有各省实业、商业、农会、工会、教育会和学生会等人民团体的代表参加。并声明,所提两条如被接受,则由善后会议议定召开国民会议的办法可以同意。可是段连这两条要求也给拒绝了,结果国民党声明全体党员不参加善后会议,否认善后会议有权制订国民会议的条例,孙、段之间的合作就这样破裂了。

  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孙中山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即已提出。据孙中山秘书黎明寰回忆,1911年10月下旬,孙中山从美国西部抵纽约,华侨聚会欢迎,会上孙中山作讲演:“不平等条约,那是殖民主义者依靠它来束缚我们手足的锁链,如果你们想他们大发慈悲来自动取消,解开这层层的锁链,那才真是与虎谋皮了。所以,我们要反对殖民主义,那就只有主动、坚决地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孙中山还责询段派来天津的欢迎代表叶恭绰、许世英说:“我在外面要废除不平等条约,你们在北京,偏偏要尊重那些不平等条约,这是什么道理?你们要升官发财,怕那些外国人,要尊重他们,为何还来欢迎我呢?”

  郭剑林教授指出,孙中山北上后,病情一直在不断加剧。他的病之所以会到如此地步,其原因固然是因为急于北伐,希望国民革命早日成功,使三民主义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当时有三件事,使孙中山不能如愿,即:国民党党员不遵守纪律,对三民主义没有确切的认识;当时在广东的军事领导人,不服从命令;北洋张作霖、段祺瑞等,尊重不平等条约。以上三点使孙中山想了很多很多,所以才使他病势加重。12月31日早,在天津各界代表依依不舍中,孙中山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3月12日,传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的消息。病逝前,段祺瑞始终没有与孙中山见上一面。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