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城”系列之二:三座城留下三个文明谜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2日08:13 中原新闻网 | |||||||||
西山古城开创了中原地区古城营造之先河,大约1000年后,古城营造舞台的主角依次落在了三座城上,即今天的登封王城岗、新密新寨和郑州大师姑遗址。王城岗遗址距今约4070年,这个时间与郑州商城的始建年代已经非常接近了。 这一时期,城的建造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三座城的遗址,均发现了铜器遗物,说明当时人已经学会制造青铜工具,能更有效率地铲土、挖沟、筑墙,人们具备了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春青博士认为,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我国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晚期,王城岗遗址即处于此期,之后到公元前1600年,是夏王朝统治时期,新寨和大师姑遗址处于其间。所谓铜石并用时代,就是青铜器已经出现但还未普及,因而与石器工具同时使用的时代。这一阶段,城数量空前增多,大小多样,设施比较齐全,城的功能也多样化了,政治、军事、管理中心的意义十分突出,基本趋于完善。 与此对应,这三座古城城址有三个特点。一是规模明显增大。古城寨遗址比西山古城大,也不过17万平方米,而新寨、大师姑城址均在50万平方米以上,王城岗已发掘的城址复原面积虽小,但在其周围发现一座年代尚未确定的大城,面积也在30万平方米左右。二是建城地点的选择更加深思熟虑。人们更有意识地选择临河的高地修筑城堡,方便生活和生产取水。但方便的同时,也容易受到暴雨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冲击,这三座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水重创。三是城的布局和功能进一步完善,不同的城有了不同的意义,或为王都,或为要塞。 让人纳闷的是,这三座在古城寨之后的城,都没有发现使用当时已经出现的先进的版筑技术痕迹。大师姑遗址目前还未找到清晰的夯窝,筑法也比古城寨落后,更不能与一二百年后的郑州商城相比。 登封王城岗两城共用一墙的“谜城” 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西1公里的土岗上,是东西并列的两座夯土古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阳城隔河相望。东城被五渡河冲毁,西城正方形轮廓基本清晰,周长约400米,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城址内残留夯土建筑及“奠基坑”等遗存,出土有与祭祀有关的人骨架。专家认为,王城岗遗址与古文献记载“禹居阳城”相符,可能是大禹的都城。 东西两城共用一墙 王城岗是一片中部略高于周围的土岗,南面不远是箕山,北边是北岳嵩山,颍水流经南侧,五渡河从它的东边注入颍水。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发掘探明,这里原是东西并列的两座古城,东城因五渡河泄下的山洪被冲毁,只剩下南墙西段和西墙南段,残长不足百米。 为了研究方便,考古工作者把王城岗遗址在时间上分成了五个时期。城堡的使用期就在二期与三期之间,经历了大约几十年时间。 从目前发掘的情况看,考古工作者发现王城岗城墙的筑法还比较原始。建筑城墙之前先按走向挖一条倒梯形的基槽,这一做法与西山古城相同,但并没有采用版筑法,而是在槽内填土,逐层夯筑,当夯土筑至和基槽口相平时向两侧加宽,然后向上加高。根据不规则的夯土痕迹,专家推测夯土的工具可能是就地捡来的河卵石,这是最早、最原始的建筑夯土方式。为了防止工具与土粘连,建造者每夯完一层土,就垫上一层薄薄的细砂。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院副研究员方燕明一直参与王城岗遗址的发掘,也是目前该发掘项目的负责人。他说,在城的修筑上较为引人注意的一点是,两城共用中间一道南北向的墙,东城的西墙就是西城的东墙,这一建筑方法比较特别。 联系到东城被洪水冲毁的情况,人们很容易想到,是不是东城被毁后,人们重建家园时将剩下的西墙当做了新城的东墙?方燕明认为,两座城大体上是一个时期的,中间共用的墙也被洪水冲掉了一部分,但是为什么两座城共用一道墙,或者不将它们连起来而是分为两座城,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此之前的城堡中,也没有找到这样的惯例,这无疑是一个谜。 杀人祭城风俗在延续 经历了五渡河洪水的“洗礼”,西城虽然幸存下来,但今天也已残缺不全。它的南墙长82.4米,西墙长约92米,北墙和东墙分别残长29.65米。我们今天已不能看到高于地面的部分。 考古工作者在地势比较高的中南部,发现了一些夯土遗存,由于损坏程度较深,难以看出原貌。在一些圆形的坑土奠基坑里,发现了一些人的骨架。方燕明说,这些人应该是在奠基时被杀害的,与西山古城不同的是,死者不仅有儿童,还有成年人。 在深2.66米的一号奠基坑内,共有20层夯土:由上至下第15层的中部埋着一个青年女性,西北部埋着两个儿童;第16层夯土的东部埋着一个青年女性,中部埋着一个成年男性;第17层夯土东北部埋着一个成年男性;第18层夯土东北部埋着一个儿童。发掘者认为,这说明西山时期残酷的杀婴祭城风俗演变到此时,成年人也被纳入到了人牲的范围。在远古时期人们非常迷信,越迷信,越会轻人命重杀戮。 神秘大城环抱东西两城 就在人们为王城岗遗址是不是大禹的阳城争论的时候,一座面积更大的城址在这一带浮现出来,并且将东西二城包在了中间。目前,它的发掘工作还正在进行当中。 这座被埋在地下的城堡我们暂时没有办法看到,据介绍,大城的轮廓为方形,恰好将原东西两城包在了中间,面积有30万平方米,但它的修建年代还没有测定出来,但最晚不超过夏代。这样的话,以往的一些考古判定又悬在了空中,甚至可能被推翻。 方燕明告诉记者,大城和小城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否处于同一时代?它的主人是谁?王城岗在中国文明进程当中到底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这些都是他们下一步工作要研究的问题。 新密新寨夏启的王都? 2002年和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了新寨遗址的聚落布局。已经确定这是一座设有外壕、城壕和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拥有大型建筑的大型城址,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该城历经龙山文化晚期与新寨期两个时期,规模庞大,出土众多器物。有专家认为,这就是夏朝大禹的儿子启的王都。 室内装修的鼻祖 新寨遗址位于新密市东南刘寨镇新寨村,三面环水,南临洧河,西有武定河,东有圣寿溪河,地势略高于周围。在强调地势和临水的筑城者眼中,这一定是个理想的位置。 3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首先看的是城内中心区的宫殿遗址。宫殿位于整座城的中心区中央偏北处,为东西向长方形结构,长50余米,宽14.5米,墙体的建筑仍是采用夯筑法。在遗址的内部有柱洞,应是建造者当初将高大的木头插入这些洞中,作房顶的支撑所用。 站在基址中部,新密市黄帝研究会副会长刘峰亭指着地上的一个墙角说,这里曾发现有一些白色“漆皮”,斑驳地粘在墙壁上。他们推测,这座宫殿的墙壁上可能都抹上了这种白色的“涂料”,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内粉刷墙,堪称“室内装修”的鼻祖。而以前发现的一些被装饰成白色的墙体,大多是直接采用白色泥土砌成的。 登黄台观夏启之墟 新寨古城的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人们开始了对它主人身份的猜测:究竟谁能够住得起这样“豪华”的城池? 发掘者在城址的中心区清理出了铜容器残片、青铜牌饰图案的器盖、刻有夔龙纹的陶器圈足等高规格遗物,这些器物是不同凡响的。主持发掘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博士赵春青告诉记者,这么大的宫殿,还有出土的这些器物,显示出宫殿的主人定是贵族显要。而新密黄帝文化研究会的会长郑观州则推测说,这座城极可能就是夏启的都城,这也是国内不少史学家的看法。 郑观州说,临近遗址约2公里处有一个高高的土台子,当地人称为力牧台,也叫黄台,为人工夯筑所建,相传是黄帝的大将力牧誓师的地方。春秋时古书《穆天子传》记载:“由洧水登黄台观夏启之墟。”意思是说,站在洧水河畔的黄台上,可以看到夏启都城的遗址。黄台和洧水这里都有,那么夏启的都城必定就在这附近了。 三重城壕筑成“铁桶阵” 与后来商城的三重城壕相比,新寨的三重城壕缺少了最里和最外两重城墙,还显不足。但在新寨之前,郑州的几座城的防御依靠的都是一重城壕,所以它在防御上是一个大的突破。 从里到外,新寨城址的第一道防线是一条规模较小的内壕,现存西、北和东三面,其中北内壕长约300米,西内壕中部有缺口,应该是内城的城门所在。赵春青认为,内壕附近也应该有一道城墙,但到目前一直未发现它的踪影。这一层防御,相当于北京紫禁城的城墙,与宫殿外的非贵族区隔开。 第二道防线在内壕向外三四百米,由高大坚固的夯土城墙及城壕组成。赵春青说,南墙可能并不存在,因为城址背临水势较大的洧水,没必要再设防。城墙的外侧,建城者筑有城壕,环绕一周。 再往外200米,一条利用自然河道修建而成的壕沟构成了第三道防线,也是最外层的防线。这条沟大体为东西向,宽6~14米,深3~4米,中间有3处缺口供行人出入。第三道防线只有城的北部有,赵春青认为,这是因为该城除了北方都有河流据为天险,北面有必要再加一道“保险”。 三道防线,构成了新寨古城的“豪华”防御体系。史料记载,夏启继父之位后,曾有首领不服,但启有这样一座“铁桶”似的城堡,谁能攻得进来? 建造者变河川为城池 赵春青博士介绍这一城址的特点时说,充分利用自然河道及自然屏障,是其修筑者的一大聪明之处。这为他们省了不少力,也使城池固若金汤。 记者注意到,城北的外壕是利用一条自然河道稍加修整筑成的。中部北城墙和东城墙更是直接利用一段自然河沟的沟壁为基础修建的,省了挖槽和筑部分墙壁的工。护城河内的水,也应该是引附近河道之水所填。 而最具想象力的,应该是建城者虽未在城南修筑城或者壕,却将当时水流量极大的洧河当做了自己的护城河。刘峰亭的老家就在洧水河畔,他说,30年前洧河的水势还是相当大的,古人以此为背,据之天险,实在巧妙。 为何不使用先进技术?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直有个疑问:同为夯土城,早在西山古城时期就已出现的先进的版筑法,为何在以后的城堡营造中没有使用?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方燕明说,从城的夯筑技术看,版筑法比较先进,但筑城时所采用技术也是根据当时自然条件、土的特性和已有的打夯工具来选择的。 另外,一座城所使用的技术与城的性质也是有关系的,建筑方法与规模由城的性质决定,比如大师姑遗址只是一座军事要塞或者方国国都,它就不能同王朝的都城所采用的方法相比。 大师姑遗址军事重镇还是小国都城? 大师姑古城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地属邙山山前低缓丘陵区,索河河道在城址内拐了个弯,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古城为东西向的扁长方形,已发现总周长2450米,复原长度为2900米,总面积51万平方米。其夯土城垣的结构较为复杂,应经过多次修补和续建,城外有护城河,城内出土有大量陶制排水管残片。古城可能是夏王朝东部边境的军事重镇,或者方国都城。 夏商边界的军事要塞大师姑遗址是在2002年开始发掘的,现在还在继续。记者赶到现场时,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丁兰坡正指挥几位工人清理城址中间的一处探方,一侧的地面上摆放着刚挖出来的几块有花纹的灰色陶片。 丁兰坡在地上勾勒出了古城的草图,可以看出,城的西墙与北墙被一条西北斜向的城墙连接,长方形缺了一个角,整个城其实是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丁兰坡说,这可能是因为筑城时,索河的古河道就在缺角的地方与城墙平行,在建筑过程中也依据地势作一些变化,因此不是很规整的四边形。城垣现在顶部宽度为7米,底部宽约16米,城外有护城河。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文华告诉记者,这一古城址北依邙山,紧邻黄河,面积也比较大,显然是一处具有重要政治和军事意义的夏代古城。一种可能是夏王朝东境、夏商文化交界处的军事重镇,也有可能是夏朝的方国、韦国或者顾国的国都所在地。这座城是我国目前发掘出的惟一一处夏代城址,成为这段历史上的一座“孤城”。 陶制排水系统出现 王文华告诉记者,这座城具体是怎么筑起来的还不好说,可以肯定是夯土建筑,但清晰的夯窝还没有发现。在护城河与城墙之间,有一条与城墙平行的壕沟,这应该是最初的护城河淤平后续建时所挖,说明人们在此地居住的时间并不短。 城址内出土的器物中,最具有标志意义的是大量陶制排水管残片。这虽然在国内不是最早出现的排水设施,但在郑州地区还算是最早的。王文华认为,排水系统的出现,是城市功能迈向完善的一种体现;同时,排水陶片的出土也说明,城址中部应存在有较大规模的建筑基址,不然,这些排水设施就无用武之地了。 相关专题:郑州灿烂36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