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4台湾“大选”专题 > 正文

朱显龙:美对台军售不断突破底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9日17:28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 朱显龙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就开始实施武装台湾对抗中国大陆的战略。因此,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军援”等方式将一些武器装备“赠予”或卖给台湾。美国甚至还在台湾驻扎军队,部署武器。1979年中美建交、美台断交之后,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改为《中美建交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前提下的对台军售。然而,25年来,美国
金犊奖玩创意最正点 春季房展惊喜无限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古天乐新片征召女主角
并没有真正履行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的承诺,不仅没有逐年减少对台军售的数量和降低对台军售质量,反而扩大军售数额,突破只卖防御武器的界线。

  美对台军售突破攻击武器界线

  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规定,“美国将向台湾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够自卫能力所需数量的防御物资和防御服务”。亦即美国只向台湾出售用于防御作战的武器装备。从1979年美台断交至2000年以前,美国一直坚持只卖给台湾防御性武器,对具有攻击性武器控制相当严格。台湾现役主力武器如F-5战机、F-16战机、E-2T预警雷达、“佩里”级导弹护卫舰、“诺克斯”级导弹护卫舰、“新港”级登陆舰、“爱国者”二型防空导弹、“鹰”式防空导弹、“复仇者”防空导弹、M-48H与M60A3主战坦克、AH-1W与OH-58D武装直升机、S-70CM1反潜直升机、“鱼叉”反舰导弹等,都是用于防御作战的兵器。美国不仅不限售台湾攻击武器,而且也不允许台湾发展大杀伤性武器。如台湾当局在80年代曾秘密研制核武器及中远程地对地导弹,但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放弃这种狂想。美国限售台湾和限制台湾发展攻击性武器的目的在于防止台湾当局挑起台海两岸冲突和大杀伤性武器在台湾扩散。

  然而,2000年以后,美国对台军售的防御性武器底线开始有所突破。如2000年以后美国批准售台的8艘柴油动力潜艇,具有对大陆沿海港口及港口设施发动攻击的能力;4艘大舰“基德”级导弹驱逐舰及改良型“鱼叉”导弹可攻击大陆海上与沿海陆地目标;30架“长弓”型“阿帕奇”攻击直升机,既可用来反登陆作战,也可用来攻击大陆地面及岛上目标;100枚AIM-120远程空对空导弹,可对大陆战机发动远距离攻击。不仅如此,美国还对台湾当局加速研制中远程地对地导弹和巡航导弹远距离投射工具采取默认态度。

  美扩大对台军售藏有新的用意

  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不仅扩大对台军售规模,而且提升军售质量,其目的除了强化台军防御力量和抗衡大陆的实力,阻碍中国的统一,利用台湾来牵制、削弱中国大陆之外,还有新的用意所在。其一是垄断台湾军火市场。为了对抗大陆和抗拒统一,更为了实现武力保护“台独”政策的实施,台湾当局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花费300多亿美元采购武器装备。陈水扁上台后,台湾当局打算再花300多亿美元采购潜艇、大型战舰、新型“爱国者”防空导弹、反潜巡逻机、远程预警雷达等。如此庞大的军火采购金额,对西方军火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军工集团无疑产生巨大诱惑力,而台湾军火市场向来由美国垄断,面对如此诱人的巨额订单,美国当然不会把这块肥肉让予他人。小布什政府与美国军火商关系密切,美扩大对台军售及攻打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都有大军工集团支持、怂恿的背景。美扩大对台军售,一方面可以赚台湾的钱,另一方面可以刺激美国经济,解决美国的就业。

  其二是利用台湾来监控、威慑中国大陆与东亚、中亚、俄罗斯。如美国售台远程预警雷达,其目的不是提升台军的防御能力,而且要在台湾建立监视中国大陆、东亚、中亚及俄罗斯的前哨基地,进而建立威慑东亚、中亚及俄罗斯的导弹防御体系。

  其三是构建隐型的东亚“小北约”。美国和台湾都想通过使用同类武器、共享情报、互用C4I系统、共建导弹防御系统、互助训练、协同作战等方式来建立变相的军事同盟关系,进而将美、日、韩和台湾绑成东亚的“小北约”。

  其四是控制台军。美国在国民党蒋介石统治台湾时期就想控制台军及台湾当局,但因蒋氏父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未能得逞。李登辉和陈水扁先后主政并推行分裂政策,使美国重新做起了通过大量军售台湾、协助台军训练、分享情报等办法来完全控制台军进而使台军成为美军附庸的目的。

  相关专题:2004台湾“大选”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