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8日21:37 中国河南网 | |||||||||
中国河南网讯一、新郑市的基本情况和特色优势 新郑隶属于河南省会郑州,是全省18个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县(市)和26个加快城市化进程试点县(市)之一。全市总面积873平方公里,人口62万。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的新郑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历届班子的团结带领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拼搏,苦干实干,经济社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七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区域经济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和激烈的竞争格局,新郑市围绕“立足新郑看新郑,跳出河南看新郑,面向全国看新郑”,重新审视新郑的市情,在先后两次组织党政考察团到先进地区考察的基础上,确立并实施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围绕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我们又提出2004年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按照“把握大局、优化环境;主攻外向、激活内源;园区带动、优势互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上来,从而使中心更加突出,重心更加巩固,重点更加明确。在具体工作中,一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工业化进程。按照“三抓两加快”(抓投入主体招商引资、抓投入载体园区建设、抓优化环境,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不断加大主攻工业的力度。主攻外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新郑以外都是外”的思想,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工业、城建、社会事业项目一起上,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上”,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宣传和在昆山、东莞、中山等南方发达地区举办市情说明会等不同形式,广泛宣传推介新郑的区位交通、文化、资源和环境等优势,并连年筹办了炎黄文化旅游节,提高了新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完善出台并严格兑现奖励政策,激发了全民招商的积极性,仅2003年就奖励招商引资第一引荐人13人次,兑现奖金95.2万元。同时,按照“洽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的原则,抓好项目建设,去年累计新招项目104个,到位资金1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60万美元,同比增长20%;在建和已签合同项目137个,动工建设68个。相继有新郑矿区赵家寨煤田开发等10个亿元以上项目落户新郑。园区带动,构筑发展新优势。按照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能量集合和以园区承接新增量、培育新产业、营造城市新布局、增创发展新优势的要求,重点围绕“三区三园三带”(港区、矿区、城东区;薛店食品工业园、城北医药轻工园、龙湖科技教育园;新港大道经济带、新龙经济带和郑新路经济带),全面整合现有工业园区资源,着力构筑集整体性、层次性、多元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园区建设体系。2003年“五区”共入驻项目80个,到位资金10.2亿元。今年,以城东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园和新港大道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以新郑空港为龙头,以京珠高速公路为轴线,以港区、薛店、城东区为依托的新港经济走廊,重点启动“一路一园”工程(全长15公里的新港大道,10月份有望建成通车;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的城东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规模”)。在城区西部,将规划建设辛店煤电建材工业园,启动煤矸石电厂、热电联供机组等重工业项目,发展关联产业,形成循环经济。最终通过港区和矿区的带动,实现东西两翼相互推动,轻工、重工协调发展,内资企业与招商企业优势互补,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优化环境,打造发展新平台。制订并落实了《新郑市工业经济发展意见》等9个政策文件,推行企业安静生产日、“零”收费、挂牌保护等制度。围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仅去年8月份就一次性取消行政审批项目474项,削减幅度达70%以上。在完善行政服务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职能的基础上,成立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局,形成了投诉受理、快速反应、案件查处“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企业、商户等信用等级评选活动,营造了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建立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包联系企业、重点项目责任制,全心全意为企业和纳税人搞好服务。去年,我市荣获“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50优”称号。同时,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正龙集团、庆安集团等4家企业进入全省非公有制工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行列。 (二)突出城市支撑地位,加快城市化进程。立足于“巩固、完善、提高”,着力在“改善环境、增强功能、提升品位、突出特色”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深化城市经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建设了城东新区和西环路、中华南路、华瑞路等市区道路,疏通了城市脉络,拉大了城区框架。建立城市长效化、科学化管理机制,基本形成了“路平、灯明、水通、卫生”的城市环境,巩固了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成果。积极培育城市产业,完善了黄帝故里、车马坑、郑风苑等景区景点设施建设,增强了城市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开发建设了炎黄商贸城、新郑商贸城、康盛商贸城和炎黄花园等商贸住宅小区,促进了房地产和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薛店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考核验收,龙湖镇、新村镇达到了省级卫生镇标准。 (三)稳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按照“产业化经营、工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科学化武装、社会化服务”的原则,重点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招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断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促使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生产基地和经济能人集中,推动了大枣、粮油、畜牧等主导产业和蔬菜、杂果、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壮大正龙公司、雏鹰公司、奥星公司、幸和绿色食品公司、香港大业公司等21家龙头企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品质和档次,注册农产品商标15个,申报红枣干、樱桃等绿色食品5个,增强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坚持把农民就业与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结合,通过舆论造势和政策杠杆,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创业或从事第三产业,2003年全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000多人,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今年以来,我们不断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并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农民就业指导、培训、咨询服务等工作。 (四)统筹兼顾,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着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繁荣社会各项事业。2003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林业工作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县(市)称号。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高考成绩连续九年位居郑州市六县(市)之首。特别是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坚持不懈地开展领导干部集中下访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确保了全市社会大局稳定。 在县域经济发展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工业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经济外向度不够高,农民增收较慢,群众还不很富裕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来予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打算 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石。强省必先强县,富省必先富民。作为新郑,下一步,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新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和群众观,围绕我省提出的建设大郑州、构筑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埋头苦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把新郑建设成为拥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郑。所谓拥有实力,就是要充分发挥新郑区位交通、产业、资源和历史文化等优势,继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按照“抓投入主体,招商引资;抓投入载体,园区建设;抓优质服务,创造环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强力推进;把城市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推进;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切实加强,以此不断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所谓充满活力,就是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自觉地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通过坚持不懈地实施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用活外来资本、盘活存量资本、激活民间资本,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所谓独具魅力,就是要着眼于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平安新郑、信用新郑、文化新郑和生态新郑建设,着力创造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要抢抓郑州市打造“一山一河一故里”旅游品牌的机遇,以黄帝文化为龙头,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宣传和开发力度,着力营造黄帝故里、车马坑等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魅力,逐步使新郑成为投资经商的盆地、创业发展的宝地、休闲观光的胜地。 相关专题:第三届“网上看河南”采风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