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4日00:28 城市快报 | |||||||||
维新思潮中的李叔同 - 金梅 李叔同“天津时期”的最后三四年间,国家正处于变者生,守者亡的紧要关头。
1895年,李叔同进入辅仁书院就读。他以饱读经史诗文的优势,加上聪慧颖悟,每次考课作文,只觉得有不尽之思需要写出,往往在一格中书写两字,故有“李双行”之美称。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频频得奖。然甲午战败的痛苦教训、维新思潮的推动,很快使李叔同意识到:“文章虽好,亦不足以制胜也。”他决定除了继续精读四书五经,再另行请人家教,学习外语和算术等新学。 李叔同曾以童生资格,连续两年参加天津县学考试,均未被录取入学。在功名路上,他连个进身之始的台阶———秀才的资格都没能获得。原因何在呢?看一看他考卷的内容,即可明白。 1897年第一次参考,李作“策论”的题目为《论废八股兴学论》。文中说:“窃思我中国以仁厚之朝,何竟若是之萎靡不振乎?而不知其故实由于时文取士一事。……昔时八股之兴,以其阐发圣贤义理,可以使人共明孝悌之大原。至今则以词藻为先,以声调为尚,于圣贤之义理毫无关系……是此不革旧章,变新制,国家又焉能振乎?”“新制者何?”李叔同以为,“莫要于天文地理机汽算学而已”,即所谓新学也。尽管微弱,却也是要求废除八股提倡新学的最早呼声之一。 1898年第二次参考,李叔同作了两篇课卷文章。其一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慨叹国家没有人才。在李看来,所谓中国之大臣,多不学无术而又恬不知耻,让这样的人出使四方,怎能不辱君命,不伤国格呢?想避免这种窘境,最重要的是要通达外洋的“时务”,即新兴的文化科技知识。另一篇题为《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是一篇谈论如何保护和利用国有资源的文章。文中提出,为了免除“外洋无赖”之欺,“最切者”,莫过于培养自己的矿师;还需采取发行股票、合理征税等经营措施。 如果单纯从文章学上说,曾有“李双行”之称的李叔同之文,自可龙门一跃,顺利过关。阅卷者亦称其文“熟而不俗,清而能腴,笔致秀润”。但李这些文章的题旨,是以新颖的见解,鼓吹新学,倡导变革,不无离经叛道的意味。与儒学考试中代圣人立言的要求,是相去甚远的。以腐儒们的眼光衡量,李之不能入选县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末尾,还有“士以器识为先”、“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等语。可见,李叔同在中年后反复强调的这一思想,在其弱冠之前已经形成。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