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能源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必须改弦更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5日16:09 中国《新闻周刊》 | |||||||||
在能源和资源问题上过紧日子,中国已做好长期准备。但必须改变的,是此前大手大脚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是对自己,也是对世界负责的选择 本刊记者/刘英丽 始于 1990年的“节能周”,以往每年都会在11月进行,今年却在6月的第一周举行
6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其中将坚持节约能源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 “节能口号已经提了多年,但目前已经上升到了国策的高度。”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高世宪对本刊说。实际上,早在2004年工作报告中,中国政府即提出了建设“节约性社会”的口号,这显示,在能源和资源问题上过紧日子,中国已做好长期准备。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主任朱成章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造成如今能源紧张的根源在于这几年中国的“重化工”发展迅速,消耗了太多能源。 汽车、钢铁、机械等制造业和房地产、煤炭、电力等制造业前向和后向产业的高速发展,是中国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的重要标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冯飞组织了《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的研究,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自2002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增长期,同时表现出了明显的重化工特征,“重化工时代”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耗能急剧增加。据冯飞介绍, 2003年中国GDP的增长9.1%,而耗能增长是11%,远远大于过去20年的比例。 另一方面,“中国居民目前处于1000-3000美元年收入的阶段,即在达到温饱后对住房、汽车等消费品的需求增长期,由此带来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冯飞说。 与此同时,中国加速城市化,也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城镇人口的年平均耗能为农村人口的3.5倍。 另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事实上造成了国际间能源需求的转移,能源需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短期内也很难改变。 面临绕不开的历史阶段,合理的能源政策显得尤其重要,而这些政策又会带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 《国家能源战略基本构想》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持经济增长翻两番,就要改变目前仍然存在的粗放型增长的现状。 过去20年,中国主要依靠产业结构调节来降低需求。据《基本构想》测算,1980~2000年期间,中国每年节约或者少用的能源中有70%以上是因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带来的。 目前中国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也占到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另外,交通部门和建筑部门对能源的需求目前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据估算,这两个部门的用能增长占到全部能源消费的35%,而这个数字还将在2020年上升到57%~75%。 因此,针对这两个部门的能源政策将更能发挥节能作用。比如,假如近期实施燃油税和旨在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燃油效率标准,并逐步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等方面取得进展的话,那么到2020年交通部门将可减少8700万吨石油的消费,几乎可以占到届时国内原油产量的一半左右。 目前中国现有的城市房屋建筑中,仅有2.1%达到了建设部关于采暖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与同纬度气候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和空调能耗高出2倍左右。如果严格按照标准要求,2020年建筑物能源消费量可减少1.6亿吨标准煤。 按照《基本构想》,到2020年中国能源发展的理想目标是,一次能源需求少于25亿吨标准煤,最多不超过29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比例控制在60%左右,可再生能源发展到5.25亿标准煤(其中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达到1亿千瓦);石油进口依存度控制在55%左右等。 中国在十六大提出了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将是一个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已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有别于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起步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业化历程。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