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阅读的趣味如同品味醇酒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08:38 青年参考

  每当我应约在小说后面写上一篇创作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总是没话可说。

  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在我充当一个小说的写作者时,似乎更适合是一个隐匿在小说后面的阅读者,也是隐匿在文坛 这一张帷幕后面的阅读者。似乎唯此,才感到某种自在和创作的愉快。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前一段时间,我重读几本书柜里的旧书,一本书是漓江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的《魔鬼辞典》(美国),这几乎 是一本令人百读不厌的书,作者用辞典的方式,为周遭事物进行幽默、调侃和反讽的定义,阐明作家对人类及其文明的深深的 沉思与质疑。另一本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1994年9月出版的《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德国),该书涉及一些 困扰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探索了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思想的根源,反省我们的社会结构、人对自然以及我们自身生命的 嬗变、更迁,并试图指出一条脱离困境与危机的路途,在人类思想的不断破旧立新的激变中,在全球性的思想多元化的世界上 ,如何寻找我们自己。

  我是在《我们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从书业排行榜冷却下来之后读到此书的,因为我几乎不相信排行榜 一类的事物。但当我读完90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的书的时候,我的确心悦诚服,杨绛老人的书我以为到达了炉火纯青的至高智 慧,她尽力将历史、政治等意识形态化的东西不着一丝一痕,把那些随世而逝的时代的风云掩埋在聚散离合、骨肉人生的话语 里边,她摈弃那种简单化的“我控诉”,不屑于跳着脚地“揭伤疤”,但是谁都能够看到那种淡定坦然、娓娓道来的人生戏剧 背后的东西,这是大手笔、大境界的人才可以写得来的。她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 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平平淡淡中透出的是高段位的人生智慧 。当然杨绛老人多少也回避了生活中肯定存在的丑陋,夫妻从不吵架吗?从不产生厌倦吗?人性中从未有过私欲、偏狭和粗暴 吗?我觉得书中过多的和谐与温情冲淡了生活应有的锋芒与尖锐,因为即使是不掺杂历史政治的人生也会有太多的矛盾、太多 的不堪啊!老人是有意回避这些的,她不想说了。我想,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些东西永远不想提及,不会透露于世,永远 尘封于心,与生命一起消失。

  我还要提及一本特殊的书《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此书每一篇我都读了,觉得这是一本在 中国这种独特而复杂的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背景下的人生哲学经典,既有变通的姿态,又有固守的执着;既有审慎小心的仔细 ,又有洒脱不羁的一笑了之……是一个活得太明白太通透太智慧的人的境界,我想不出第二个作家能写出这样透辟的人生经验 和策略。也许有人会说,圆通的多,棱角就显得少;四面顾及的多,冷僻锋芒就显得少;外化的多,内化就显得少。但是,我 想人生哲学不同于艺术创作,以王蒙先生的丰富阅历,是不会再把生活本身艺术化的。我曾经听到王蒙的夫人崔瑞芳老师提到 王蒙“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感触良多。他们是经历过太多的历史沧桑风雨人生的人啊,我觉得“乐观主义”已经成为他们 生命本能中抵挡灾难的盾牌,战胜险恶的武器,这除了健康的心理与人格,还需要大的智慧和境界。这个“乐观主义”不是肤 浅怠惰,不是廉价的知足常乐,更不是软弱愚昧的妥协,而是一种大气的从容的深刻的感情和力量。任何非正常的外力的打击 以及日常生活本身的平庸琐碎都不能打败一个乐观的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

  读一本好书如同品味一杯醇酒,总能在腹中韵味无穷。对于我这样的一个永远的写作者和阅读者来说,我为生活中拥 有如此的甘饴而感到韵味盎然。在书的宝藏中,我始终渴望寓言的火花娓娓跳出,渗透皮肤,融到血中,钻入骨中,犹如醇酒 被慢慢咽入胸腹,之后,它的馨香和力量才缓缓溢出。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