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重洋谢善父 法国建起天津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19:35 城市快报 | |||||||||
记者 张 博/城市快报 “……阿尔贝特市是法国惟一有天津街的城市。我们想了解贵市是否保存有75年前你们行此善举所留下的记录。我们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重新联结双方的友好……” 记者发现了一封来自法国阿尔贝特市市长的感谢信。根据线索,经过多方查询,揭
在原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凤岐家中,保留着一份珍贵的资料,那是20世纪法国北部城市阿尔贝特市修建天津街纪念碑的图片资料。当记者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到郭先生家采访。在他的家中,记者还看到了阿尔贝特市市长写给天津的一封信,这封信是用法英两国文字书写的。正是这封信,勾起了中法两国历史上一段佳话。在信中,法国阿尔贝特市市长德米力先生非常诚恳地写道: 天津市长阁下: 请查收(随信)附上的两份有关贵城市在1920年间的慷慨善举的文件,那时正值一战结束后不久,我们城市的大部分被战火吞灭。天津和其他三个城市,为我市的重建提供了帮助,并因此获得了“我们的善父”的荣誉。 阿尔贝特市是法国惟一有一条天津街的城市。我们想了解贵市是否保存有75年前你们的人们行此善举所留下的记录。我们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重新联结双方的友好。 请尽快与我们联系,以得到更多的详细情况。 祝好! 您忠实的德米力 1994年12月1日 “这封信是由当时的济南市常务副市长张福山转过来的,在信后附有法国天津街的纪念碑。1994年12月2日,济南市代表团曾经到该市访问,在阿尔贝特市市政厅有该市重建的各种故事,其中就有天津‘善父’的故事。”郭凤岐介绍说,“当时市有关领导就把这封信转到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交给我们办理。” 查阅资料数千万 报海淘金《益世报》 接到这个任务,郭凤岐带领着地方志工作人员开始查找有关资料。但遍查史料,访问多位老学者,都没有查到任何口碑资料。“法国人民久久不能忘记的天津人民善举竟然没有任何的口碑资料,这确实令我们感到遗憾。于是我们就从文字记载上继续查找,当时我们想到了天津两份著名的报纸———《大公报》和《益世报》。” 天津图书馆馆藏一套较为完整的《益世报》,报纸已经发黄而且非常脆,稍不留神,报纸就会损坏。郭凤岐他们查了十多天的时间,还是没有收获,按照法国来信所寄来的图片显示,天津街纪念碑是在1920年三四月间修建的,考虑到当时战后重建的时间和天津的捐款应该有一段间隔,“我当时就决定从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后开始翻阅,估计这个时间段可能会有一些资料。” 果然,在1918年11月初到1919年1月这段时间里,《益世报》对这件事情报道很多,而且从报道的字里行间中,依然能够感受当年天津人捐款的热情。“当我读到那些文字资料的时候,说心里话,心情十分激动。轻轻抚摸着已经发黄的《益世报》,看着这些报纸上刊登的珍贵史料,当年天津人的慷慨慈善举动令人感动。”据郭凤岐介绍,报纸上刊登的文字非常精确地记载了当年天津各行各业捐款的数目,21万的捐款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当时距离天津遭受水患的1917年仅仅过去了一年的时间,天津人当时也正在为重建家园而忙碌着,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赈济难民。在这种背景下,天津还是伸出了友谊之手,捐助了大量的款项。” 据介绍,当时天津捐款送到欧洲后,受到资助的不仅是阿尔贝特一个城市,还有许多欧洲的其他城市也接受了天津的捐款。由于史料的缺乏,目前我们还不了解当年捐款的流向,但可以肯定地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许多城市能够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天津的善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这是段值得天津人骄傲的历史。通过挖掘来传承这段历史,很有必要。” 法国北部一小城 得到捐款获新生 阿尔贝特市属于法国北部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下属的萨瓦省,是该省主要城市之一,1620年由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正式命名为阿尔贝特市。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是法国北部机械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城市曾经数次被德国军队侵占,当1918年英法军队重新夺回这座城市时,整个城市只留下了她的历史、名字和断壁残垣,满眼荒芜的城市要重建家园需要大量的资金。 正是此时,天津人发起了为欧洲捐款的活动。据郭凤岐介绍,当时经欧洲植物保护研究联合会工程师佩尔诺先生(阿尔贝特市人)积极倡议和奔走,阿尔贝特市得到了天津人民的部分捐款。正是依靠天津的捐款,阿尔贝特市才得以重建,不但建设了各种市政设施,还修建了一座医院,使其能够在一战后不久就获得了新生。该市的官方网站上,还标出了城市获得新生的时间1919年9月18日。饮水思源,阿尔贝特市为了纪念天津人的恩情,特意把市中的一条街道命名为“天津街”。从阿尔贝特市发给天津市的信中,附有天津街纪念碑的样子,上面的文字是法文,已经模糊不清。据介绍,这块碑是在1920年三四月间修建的。 善良的法国人民也没有忘记天津人的善举,他们称天津为“善父”,并命名了一条天津街,这也是法国惟一一个有天津街的城市。据郭凤岐介绍,1994年,时任济南市常务副市长的张福山曾经到过天津街,街道两旁都是一些二三层的欧式建筑。在当地市政厅内,还陈列各种图片展示城市发展的各种故事,其中就有阿尔贝特市利用天津的捐款重建家园并称天津为“善父”的故事。 郭凤岐还告诉记者,在查找到关于天津人捐款的历史资料后,他曾经通过有关部门给阿尔贝特市市长写了一封信,介绍天津人捐款的情况,当时的市长也回信,希望能够与天津继续保持这种友好的关系。“虽然当年的《大公报》和《益世报》都以大量篇幅介绍天津人募捐的情况,但关于这次捐款的实物资料却没有找到,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希望快报能够通过报纸在天津读者中征集有关线索,尽最大的可能还原这段历史,让两个城市的人民能够不忘记这段友好的历史。” 津人兴善举 捐款助阿市 1918年11月,伴随着同盟国的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中国参加了协约国,自然也就成了战胜国。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欧洲战场上,许多国家的城市成为一片废墟,急需款项重建。一向在慈善事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天津绅商、市民,马上就准备筹划为欧洲捐款。 欧洲战事刚结束 津人慈善要募捐 1918年11月4日,天津东马路基督教青年会内,天津绅商组成欧战协济会直隶筹款部,用以救助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炮火摧毁的欧洲城市。消息传出后,得到了协约国各国驻津领事的积极响应。转天下午4点,曹锟、杨以德和各国驻津领事在美国驻津总领事馆为捐款事宜热烈探讨,天津绅商在会上表示,一定要鼎力帮助遭受战争涂炭的欧洲城市。会议直到下午6点才结束。 1918年11月6日,天津各界和绅商召开会议,成立了欧战协济总会中国直隶筹款部,公推韩思敏为名誉会长,督军曹锟为会长,省长曹锐、省议长边守靖为副会长,并设干事长,干事30人。办公处设在东马路基督教青年会,并很快在天津发起了募捐活动。在11月8日召开的筹备会上,由于一位美国人在欧洲领养一个被战火夺去双手的儿童,筹备会立即决定为这个儿童捐款,当场募集到400元现大洋。 手执十一国国旗 两万津人大游行 1918年11月9日晚,天津基督教青年会院内,来自天津50所学校的校长汇集一堂为宣讲募捐,动员市民踊跃捐款,天津准备在13日举行两万多人的大游行,各校校长当即表示确保人员参加。游行所需款项已经由直隶省政府从办公经费中抽出10万元,在短短4天的时间里,天津要赶制协约各国国旗31000面,其中26000面国旗要分给队员,其余的5000面大旗要悬挂在天津的主要道路两旁。 1918年11月13日下午2点,两万多人在东马路天津基督教青年会门口集合。游行队伍共分为11个方队,分别代表11个协约国国家,队伍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参加协约国的顺序排列的,如塞尔维亚排列在俄国前面,俄国排列在英国前面等等。每个团队约2000人,分为4列。游行队伍中,有教育团体54个,工商界人士3300人,其中在津的各国团体还特别组织了9辆花车跟在游行队伍后面,游行队伍从东马路出发,浩浩荡荡地地沿着东马路向旧租界地区前行。道路两旁挤满了围观的人群,据当时人们的统计,围观人数要超过游行人数的10倍以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游行,这次劝捐游行才宣告结束。 此外,天津方面还采取了印发劝捐手册、在报纸上刊发声明等多种形式募捐,此举也得到了天津人的积极回响。在短短的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共有91993人捐款达到212131.119元,直隶全省共捐款333944.65元,捐款最多的是曹锟,共捐款5000元,捐款最少的是6厘,无论捐款的多少,都代表着天津人为重建战后欧洲所付出的一片真心。受到天津人为欧洲捐款的热情而感动,各大报馆在刊登有关捐款信息时,未收取任何的手续费,电报局在拍发捐款问题的电报也未收取费用,后来这些募捐款额,分期送交驻津欧战协济总会,由总会安排捐助有关国家和城市,以期迅速恢复民生。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