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中国电力的盛衰循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10:28 青年参考

  缺电留下的市场空白是否会导致另一个极端——过剩。随着众多发电厂的上马,两三年后,中国可能会出现新的景象 :数十座崭新的发电厂将竞相恳请客户光顾。

  中国能源短缺问题已是众所周知。工厂被迫停工,政府部门关闭空调,而拉闸限电已成为家常便饭。在中国31个省 级行政区域中,有24个没有足够的电力来满足需求。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通用网址,E通天下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但在两三年后,这个问题可能会走向反面:数十座崭新的发电厂将竞相恳请客户光顾。在这个素以妥善部署基础设施 著称的国家,怎会陷入这种一团糟的局面呢?根本原因就是规划不善,而且定价状况更糟。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中国电力的概况。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工业需求急升,造成电力不足,由此带来投资建新电 厂的浪潮。到90年代中期,电力消费增长开始崩溃,导致电力过剩、电力购买协议被迫重新商定,以及新装机容量的缺乏。 如今,我们又回到了周期性的90年代初那个阶段:电力严重不足,以及疯狂追加投资。到2006年以后,几乎肯定会再次 出现电力过剩、回报下降的局面。

  在未来两年中,中国政府计划建设144家新电厂,新增装机容量为75千兆瓦。这应该差不多足以使供需平衡。但 另外还有装机总量为250千兆瓦的电厂等待批建。其中在浙江和广东这些严重缺电的省份,许多电厂可能会先建后批。在浙 江,许多工厂现在被迫每周停工3天,预计其2004年缺电量为440万千瓦时,是去年的两倍。该省现已公开对抗中央的 审批程序,并在积极推进25座新电厂的建设,其中许多并未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

  要为中国这样快速增长的大国预测电力需求,可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但在求得电力供需平衡方面,中国的体系做得 特别糟糕。其中部分原因与政府规划的效率低下有关。中国2000年草拟的第10个五年计划涵盖2001年至2005年 ,根据该计划预测,电力消耗的年均增长率为6%,与1995年至1999年波谷期间的增长率相同。然而在该计划的前3 年期间,实际的年均增长率几乎是预测数字的两倍,达11.8%。

  计划制订者未能考虑到电力消费的波动性。工业用电占中国电力需求的3/4,而所有消费量有1/4(以及过去两 年需求增长的1/3)来自四大行业:钢铁、铝、化工和建筑。所有这些行业都由大型国有企业主导。这意味着,电力需求主 要由易波动的国有企业投资周期所驱动,而不是由更稳定的消费需求增长所驱动。

  但错误的预测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问题是电力定价,这可以说是一团糟。形式上,国家专责规划的部门国家发展改 革委员会(发改委)既制定了向最终用户收取的零售电价,也制定电力分销商向电厂支付的批发电价。省级物价局有权批准价 格变动,这种变动通常出现在发电厂与分销商签订的电力批发合约上。民用电价保持在较低水平,很大程度上由人为的工业用 电高价来交叉补贴。其结果是,中国的工业电价远远高于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

  此外,当电力需求猛增时,发电厂无法提高价格,除非政府授权提价。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甚至被迫降低价格,比如 在广东,这里比其他任何地区都更早经历电力短缺(在2002年夏季)。尽管如此,省级政府坚持实行既有计划,即削减电 力价格,以维持广东省在吸引投资上的竞争力。

  国家发改委已批准今年提高电价,但增幅小得可怜,几乎不足以促使电力消费者减少其用量。

  这样造成的最终后果是,中国电力行业的经济效益与它们应有的水平恰恰相反。在一个正常的市场上,当需求高企时 ,发电企业通过提高电价而获得丰厚利润;再到供应过剩时期,它们用这些利润来为新电厂的建设提供资金,当需求高峰再现 时这些新电厂就能发挥作用。在中国,发电厂无法在需求畅旺时获利,因而在供应过剩时期,只能靠关闭未使用的产能来保持 现金流,而不是为下次需求高峰储备产能。只有当灾难降临时,新电厂才得以建设。

  因此,只要中央计划继续控制电厂建设和电价,这一不良的盛衰循环就将持续下去。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