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专题 > 正文

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04:03 中国青年报

  本报北京8月11日电 京城的阵雨没有降低人们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世纪伟人邓小平”展览的热情。参加1977年恢复高考后全国首次高考,并获得北京市文科状元的刘学红女士,今天也出现在人流中。

  为了缅怀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刘学红特地带上了1977年的准考证。“如果没有恢复高考制度,我可能还在山区挖树,用力气大小衡量自己的价值。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通用网址,E通天下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恢复高考的意义更为深远。”刘学红现在是某著名网站的CEO,是网络世界不多的女掌门之一。

  刘学红如数家珍地说,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万考生走进了被关闭了10多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高校共录取新生27.3万人。77级学生78年春天入学,78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之所以如此,背后还有一段令人感叹的故事。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一天下午,会议专门讨论了高校招生问题。此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维持“文革”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并将方案上报了中央。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反对,大家都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并建议如果时间来不及可推迟当年招生时间。这些意见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他要求教育部立即把报送中央的报告追回来。邓小平的明快果断,当即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但“推荐上大学”的招生办法,是写入1971年在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上通过的《纪要》,毛主席圈阅“同意”,并以“中共中央文件”下发全国的,所以,1977年8月13日到9月25日,教育部再次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时,尽管大部分与会代表都不支持《纪要》,但没人敢站出来打破这块坚冰。

  9月20日,教育部传达了小平同志的看法。他说,《纪要》是姚文元、张春桥定稿的。邓小平在关键时刻的谈话成为重要分水岭。此后,招生工作会议的整个氛围为之一变。

  邓小平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大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教育部意见,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

  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参考人员有工人、农民、战士,有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有机关、学校青年工作人员等,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当时由于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大大超过预想,一时竟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刷试卷!最后,中共中央决定,紧急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才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

  刘学红说,她当时在北京密云的农村插队。当她在大喇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立刻跑了十几公里的山路到公社报名,报名费是5角。在当时,对于她来说那并不是个小数目。白天劳动,晚上复习。“说是复习,其实也没有什么教材,也没有范围,抓到啥就复习啥。”刘学红还清楚地记得,邻居不知从哪儿搜罗到“文革”前的高考试卷,她一个字一个字地抄过来看。

  小平同志给青年人的梦想提供了一个舞台,千千万万个年轻人的梦想就长出了美丽的花朵。

  那年冬天,刘学红刻苦复习,认真备考,结果考取了北京市文科第一名。

  和她一样欣喜的还有23万人,那一年的录取比例达到29∶1,年龄从15岁到36岁。

  刘学红说,他们是高考制度恢复以后第一批幸运儿,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感激邓小平,高考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发挥自己才智、实现自己梦想的可能。我先生也想来看这个展览的,只是今天不凑巧。”她的先生初中毕业就下乡插队,也是靠着高考走出了自己的路。

  刘学红说,邓小平的推动和组织,不仅恢复了一项原有的制度,更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折点,让中国的人才培养回到正常轨道上来,给中国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