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专题 > 正文

温故1984--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特别节目拍摄手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16:23 东南卫视《东南新闻眼》
温故1984--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特别节目拍摄手记

20前,一代伟人小平同志在厦门鼓浪屿与小朋友亲切交谈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温故1984--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特别节目拍摄手记

邹尔均(原厦门市长)


  视频(窄)(点击观看上集) (点击观看中集) (点击观看下集)(在线观看,wmv格式,320X240,可用Windows Media Player观看,93K速率。)

  视频(宽)(点击观看上集) (点击观看中集) (点击观看下集)(在线观看,wmv格式,352X288,可用Windows Media Player观看,350K速率。)

  相对邓小平1992年第二次南巡,1984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意义显然,他有目的地选择了当时非常有争议的南方几个经济特区来做考察,直接的结果体现在其后的中央全会决议中,中国全景式的开放改革版图就此展开。

  2004年,距离那个伟大老人的厦门之行,已经20年了。按照一些社会学家十年是一个代际的分法,那么我们所做的不仅是怀念,甚至是一种文档抢救工作。对伟人足迹的追寻,我们一开始就刻意避免文献盖棺定论式的重述,而是将目光更多停留在那些曾与伟人近距离接触的人们身上,他们可能是政要,也可能是百姓,他们用自己难以忘却的,尚带着体温的记忆,虽是只鳞片爪,却能将我们带回1984,那个中国改革大潮汹涌澎湃的年代。

  五龄童与他的幸运日

  八十高龄的小平同志登上鼓浪屿轮渡码头后,坚持不坐车,步行至日光岩,沿路许多男女老少驻足鼓掌,龙头街顿时沸腾起来,一个男孩大喊“邓主席,你好”。小平同志高兴地停下来,回头和小孩握手,镜头定格。 我们的寻找就从这个孩子开始——

  20前,一代伟人小平同志在厦门鼓浪屿与这位小朋友亲切交谈;20年后,这位小朋友身在何处,让我们一同寻找,如果你是他或者认识他,请告诉《东南新闻眼》,联系电话:0591-3361071

  最初,我们对结果期望并不是特别大,毕竟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然而广告播出第二天,栏目的热线就响起来了, “你们要找的不就是我家的小沈么”。这个孩子名叫沈文晋,来电话的是他的母亲,当年是个返乡的知青。在鼓浪屿的锦祥路,一个古老的小巷我们找到了沈妈妈,看她神采飞扬地向主持人王华伟描绘当年的情景,仿佛那个突然的邂逅就在昨天,她一直把那一天当作全家的幸运日纪念。

  而在东渡码头大卡车隆隆的工地上,我们找到了在一家外资物流公司担任报关员的小沈,憨厚的他,对于那个历史镜头,谈不上太多,只是他明白,今天他所从事的的工种已经很平常,但20年前还是很稀罕的。这个鼓浪屿的孩子恪守做一个好人的生活原则,他说他的街坊邻居都已经知道当年上了电视上了报纸,和小平爷爷握手的那个孩子就是他,他不希望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检点而让那个伴随着他幸福记忆的幸运日蒙尘。

  摄影师和他收藏的相片

  李开聪当年是厦门日报摄影部的记者,后来因为人物摄影的成就声名渐起。作为当年唯一的平面媒体记者,他全程跟踪了邓小平三天的厦门之行,让他最初的紧张情绪有所缓解的是,小平同志出乎他意料的和蔼、慈祥和平易近人,“我的镜头捕捉到了他的精神” ,李开聪自豪地说。而在一般领导采访经验中,记者和领导的警卫是个“冤家”,而邓没有架子,他尊重摄影师的工作,警卫也因此没有打扰李的工作,一张张形神俱佳的珍贵照片得以留存。当李开聪20年后展开他的画册收藏夹时,还能清楚地讲出每一幅照片后面的故事。

  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很多公务场景被省略了,他保存的基本都是邓小平走进人群的照片,比如在鼓浪屿轮渡码头,集美学村,邓小平象个普通百姓一样和孩子的合影。“我重视的都是邓和群众在一起的照片,这个时候的他非常本色,他喜欢走进群众,我也喜欢珍藏这样的照片,因为这更有意思。”李开聪对伟人有自己的解读。令李难以忘记的还有,在邓小平即将登车离开厦门时,大家都争相和他合影,没想到他却转过头来指着他,李开聪慌忙上前同他合影,在那么热闹的场面里,老人家竟然没有忘记几天来一直跟随他视察的一个厦门小记者。“这就是我镜头下的伟人。”二十年后,李深情地回忆道。

  经济学家的二次青春

  小平同志到厦门时还特地到厦大看望教师,当年的辜副校长回忆说,这是他印象中邓为数极少的几次高校之行,当时正值知识分子春天刚刚来到,顾的学生陈景润在此之前也是因邓的过问而改善了科研生活条件的。对厦大经济学学术带头人邓子基教授而言,邓的厦门之行点燃了他学术的第二次生命,时年他已61岁,按惯例该退休了,但他却从邓以及其开创的改革大业中,找到自己学术发展的现实依存关系。“大量问题被提出来,现实提供了许多经济学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老人这一干就是20年,培养出了94名博士,其中有多位省委常委,还有他的儿子——现任国家会计学院的院长邓力平。

  “包工头” 市长

  “如果没有小平同志的南行,特区建设可能夭折”,原厦门市市长、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主任邹尔均对当年特区姓“社”姓“资”的争论仍心有余悸,之前,一个大经济学家已经迫不及待地宣布“租界又回来了”。如何建设特区、如何摸着石头过河,基层领导面临的是路线正确与否的困惑、是关乎政治命运的选择。邓悄悄地来了,看着,听着,一路走来,就是不说话,不表态,他是支持还是反对?是满意还是保留?怎么把基层的声音传上去呢?

  2月9日,一个让邹尔均刻骨铭心的日子,在当时的特区管委会二楼会议室,邹尔均向小平同志作了工作汇报,此前省市领导已决定向小平同志请求将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岛,要办自由港,享受更宽松的政策。邹说为了说明问题,他把老爷子带到顶楼,2.5平方公里特区一眼就看到尽头了,“不扩大不行啊”。小平同志听完汇报,微笑着点点头,但还是没有明确答复。邹趁势请小平同志为厦门经济特区题个词,邓欣然答应,他凝神片刻,挥笔写下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几个大字。

  此次南行,邓小平同志给深圳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珠海的题词是“珠海经济特区好”。邹说三个题词贯穿了这样一条思路:党的特区政策是正确的,办特区的做法是好的,而且应当办得更快更好。此后不久,中央领导同志在北京宣布: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并且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其后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也加入了大合唱,中国开放大局于是初步形成。

  “邓的题词当时不是也有人解读成对厦门建设速度的不满?”作为记者,我们希望能更加全面逼近历史,于是向邹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邹不仅没有否认这样的解读,而且还认为它是善意的,“有这样的不满才是我们改革前进的动力,速度慢了,说明老百姓希望你步子能更快一些。” 邹做了个形象的比喻:“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是总工程师,而我们这些特区的地方领导就是“包工头”了”,说罢哈哈大笑。

  一棵树的成长史

  在小平同志结束在厦门视察活动的那天上午,他冒雨前往万石植物园植树。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这棵大叶樟现在已然是参天大树,很多游客在树下留影纪念,阳光透过叶片,洒落在一个个幸福欢乐的脸庞上。

  时光流逝,绿树在不断成长,生命在不停延续,一个城市的记忆也如树木的年轮一样在增加。我们记得邹尔均的一段回忆,小平同志当年去鼓浪屿时,一位游客一眼看见小平同志,惊喜地叫了一声:“啊,邓大人!”有人把这句话告诉了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微笑着点点头并低声纠正道:“是邓小平。”

  1984,就是这样,在厦门的历史年轮中留下了特殊的一圈。

  敬请关注《东南新闻眼》8月16、17、18日特别节目《永远的怀念》(上、中、下)

  《东南新闻眼》编导 林修彬 林兴华 白桦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