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厢街巷溯源 鼓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01:12 城市快报 | |||||||||
城厢街巷溯源 王成 鼓楼 2001年
位于天津城厢中心,是全城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建城,弘治年间(约弘治九年 1496)建鼓楼。原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卷门通道及拱形穿心门洞,由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拱门上方,嵌有汉白玉拱心石,并分别镌刻有“镇东”、“安西”、“定南”、“拱北”的门额。 城台上建有木结构重屋歇山顶楼阁,建筑奇特,第一层,门额上书“声闻于天”,内拱天后、天仙、南海大士等诸神位。第二层,悬挂有清代诗人梅小树所书楹联一副,联曰:“高敞快登临 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 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内悬铁铸大钟一口,重达二吨,大钟高177厘米,下口径133厘米,厚11厘米,钟的行制独具特色,下口形成八个垂足,垂足上分别铸有阳文八卦,蒲牢为双盘龙,大钟用以报时,司晨昏,以启闭城门,晨暮各鸣钟54响,撞钟声响,波及方圆十余里。天津的鼓楼,虽去鼓而易以钟,名实不符,但大钟用以报时、司晨昏以启闭城门的功能却未变,因此有人称“鼓楼”为“古楼”,实为不当。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天津,鼓楼遭洗劫,大钟被英军掠往英租界花园,清代诗人梅小树所书楹联也遭兵火;光绪二十七年(1901),天津城墙被强行拆除。民国十年(1921)重修鼓楼,基本按原制式,未有失真。并依乡绅高凌雯的建议:将明弘治年间修建天津城时,四座城门楼的题额(即:“镇东”、“安西”、“定南”、“拱北”)移给重建的鼓楼,以此让津城人民牢记外国列强强行拆除天津城墙的耻辱。重建后的鼓楼,题额及对联,均由津门书法家华世奎补书。 解放后,1952年因城里扩展道路,鼓楼被拆除。随着天津经济工作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天津市人民政府为改善城市人民生活,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于2001年重建鼓楼。重建后的鼓楼底边为27米见方,高27米,其主体为四层明清式建筑,砖城木楼的结构,建筑面积为1984.68平方米。砖城四周开挖有拱形穿心门洞,拱门上方嵌有汉白玉石的题额,仍镌刻“镇东”、“安西”、“定南”、“拱北”的题字,城墙内镶有27幅反映天津六百年历史文脉和风物的石雕。鼓楼(木楼)的一、二层是天津危陋房屋改造和老城厢文化的展厅;三层为天津民间文化展览厅;四层是钟楼,悬挂由大连青铜制品厂制造的仿古大钟,重达3吨,高2000毫米(寓意二千年),下口直径为1500毫米,同时恢复明清时期早晚鸣钟报时的习俗。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